• 地址
    成都市青羊區日月大道1501號萬和中心3棟806號
    服務熱線1
    13880368355
    服務熱線2
    19983396406
    咨詢熱線
    13541229833
    行業監督一
    您的當前位置為: 網站首頁  >  資料下載  >  行業監督  >  行業監督一

    【規劃下載】成都市“十四五”城市建設規劃

    來源:成都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日期:2022-07-10

     

     

     

     

     

     

     

    成都市“十四五”城市建設規劃

     

     

    成都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20226


    前  言

     

    十四五時期(2021—2025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是四川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四川新征程的五年;是成都進一步做強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極核、提升成都都市圈主干功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1示范區的重要五年。規劃把握三新一高重要要求,聚焦唱好雙城記、建強都市圈、建好示范區、提質幸福城等市委市政府重大工作,科學制定《成都市十四五城市建設規劃》,明確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十四五時期的總體思路、目標任務、重大舉措,對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開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意義。

    本規劃依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總體方案》《住房城鄉建設事業十四五規劃綱要》《四川省十四五住房城鄉建設事業規劃綱要》等國家、省有關規劃和《中共成都市委關于制定成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成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規劃編制,是我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系統全面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重要規劃,也是指導當前我市城市建設領域發展的重要依據。本次規劃范圍為成都市行政管轄范圍。


    目  錄

     

    一、發展環境... 1

    (一)“十三五”發展成效... 1

    1. 新型城鎮化取得明顯成效... 1

    2. 住有所居目標基本實現... 1

    3. 舊城改造基本完成... 2

    4. 公服設施體系基本建成... 3

    5. 軌道交通實現網絡化運營... 3

    6. 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形成... 4

    7. 韌性城市設施穩步推進... 6

    8. 建筑業轉型發展初見成效... 6

    9. 現代化治理體系初步構建... 7

    (二)面臨的主要問題... 10

    1. 住房體系仍需進一步完善... 11

    2. 舊城更新任務依然艱巨... 11

    3. 公共服務設施均等化需進一步提高... 11

    4. “軌道+公交+慢行綠色交通體系需進一步完善... 12

    5. 市政基礎設施運行效率需持續提升... 12

    6. 韌性城市體系需持續完善... 13

    7. 建筑業高質量轉型發展仍需加強... 13

    (三)“十四五”城市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 13

    1.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帶來了成都做強極核主干功能的重大機遇... 14

    2. 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賦予了成都公園城市建設先行先試的重大使命... 14

    3. 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出了成都加快城鄉建設方式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重大要求... 15

    4. 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成都城市建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的重大賦能... 15

    二、總體要求... 16

    (一)指導思想... 16

    (二)基本原則... 17

    (三)發展目標... 18

    1. “十四五時期規劃目標... 18

    2. 2035年遠景目標... 24

    三、重點任務... 25

    (一)構建科學的城市空間格局,提升城鎮化質量... 25

    1. 做優做強中心城區,強化極核引領... 25

    2. 做優做強城市新區,強化動力承載... 25

    3. 做優做強郊區新城,強化節點支撐... 26

    (二)持續提升住房供給品質,穩步推動住有宜居... 26

    1. 堅持“房住不炒”定位,深入實施長效機制... 26

    2. 健全住房供應體系,解決大城市居住問題... 26

    3. 優化住房供應結構,促進平衡協調發展... 28

    4. 提升住房建設品質,穩步實現住有宜居... 29

    5. 強化公積金支持作用,保障繳存人基本住房需求... 30

    (三)推進城市有機更新和風貌提升,提升城市功能品質... 31

    1. 統籌推進老城區成片更新,推動城市功能完善... 31

    2. 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改善城市人居環境... 33

    3. 大力開展老舊社區發展治理,提升服務治理水平... 34

    4. 繼續加強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彰顯天府文化特色... 35

    (四)構建高品質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增強市民獲得感... 37

    1. 補齊基本公服設施短板,構建十五分鐘公服圈... 37

    2. 加強特色公服設施供給,構建高品質公服設施體系... 39

    3. 推動重大公服設施增量增效,提升公共服務能級... 40

    4. 強化公服領域新技術運用,推動公服設施智慧化... 42

    (五)加快推進軌道交通建設,引領城市發展格局... 43

    1. 推動同城化軌道交通發展,構建軌道上的都市圈... 43

    2. 高質量推進市域地鐵建設,補強軌道交通網絡... 44

    3. 推動西部片區旅游軌道建設,助推鄉村旅游發展... 45

    4. 加快實施TOD綜合開發,重塑城市空間形態... 45

    5. 強化軌道公交慢行有機融合,引導綠色低碳出行... 45

    (六)推進市政基礎設施智能化建設,提高市政設施功能品質... 46

    1. 優化市域綜合交通體系建設,提升城市通勤效率... 46

    2. 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運行效率... 47

    3. 加強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51

    (七)開展韌性安全城市建設,保障城市安全運行... 51

    1. 推進韌性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城市防洪防澇能力... 51

    2. 健全城市安全管理機制,提高重大風險防控能力... 53

    (八)大力推進建筑綠色發展,促進城鄉建設轉型... 54

    1. 推進綠色建筑發展,助力美麗公園城市建設... 54

    2. 轉變工程建造方式,創新驅動行業轉型升級... 55

    3. 打造建筑業生態圈,實施延鏈補鏈固鏈強鏈... 56

    4. 推動行業高質發展,優化產業鏈全要素配置... 58

    5.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拓展市場空間做強企業... 59

    (九)扎實開展村鎮建設行動,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60

    1. 加快縣域中心鎮建設,提升城鎮建設質量... 60

    2.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提高農房建設品質... 61

    (十)推進政務服務精細化建設,提升行業治理質效... 62

    1. 深入開展城市體檢工作,推動城市治理精細化... 62

    2. 深化住建領域制度改革,打造公平可及營商環境... 62

    四、保障措施... 64

    (一)加強組織領導,統籌協調城市建設... 64

    (二)強化資金保障,積極推進城市建設... 64

    (三)完善監管考核,有效促進規劃實施... 65

    附件1:成都市“十四五”城市建設規劃重大項目... 66

    附件2:名詞解釋... 77

     


    一、發展環境

    (一)“十三五”發展成效

    “十三五”期間,我市住建領域以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為核心,改革創新、先行先試,全面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人居品質建設提升,經過五年左右的發展,城市建設整體水平進入全國前列,為我市從區域中心城市邁向國家中心城市、進而沖刺世界城市的歷史性躍升做出了積極貢獻。

    1.新型城鎮化取得明顯成效

    貫徹“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市域空間格局加快從“兩山夾一城”轉向“一山連兩翼2”,初步構建了“一心兩翼三軸多中心”的組團式、網絡化市域空間結構。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較大進展,“十三五”末城鎮化水平達到78.77%,較“十二五”末增長了10.3%,市域常住人口由2015年末的1465.75萬增加至2093.78萬(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2. 住有所居目標基本實現

    城鎮居民居住條件持續改善。完善經濟適用房、限價商品住房、公共租賃住房和租賃補貼多位一體的住房保障體系,全市累計提供各類保障性住房16.5萬套,發放租賃補貼4.8萬戶,全面實現應保盡保、能保盡保?!笆濉逼陂g,全市新建商品住房供應114.6萬套,新增住房解決近300萬人的居住問題。

    住房供應結構不斷優化。立足降低主城區人口密度,進一步優化住房空間布局,主城區新增商品住房供應占比較“十二五”期間減少15.4個百分點,遠郊市(縣)供應占比較“十二五”期間增加14.4個百分點。立足宜居品質不斷提升,不斷優化住房套型結構,“十三五”末,面積144平方米以上新增商品住房供應占比較“十二五”期間增加4.8個百分點。

    3.舊城改造基本完成

    棚戶區、城中村改造進入收尾階段。創新融資模式及實施方式,完成棚戶區改造61274戶,基本消除城市集中連片棚戶區。同時,全市利用金融機構專項貸款實施的棚戶區改造項目,基本實現投入產出平衡且略有盈余。積極推進城中村收尾工作,完成城中村改造58510戶,實施完成率達到90%。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顯著改善居民居住環境,提升舊城區功能品質。

    老舊小區改造全面推進。以民生需求為導向,以基礎配套為重點,實施老舊小區專項改造行動?!笆濉逼陂g完成老舊小區改造4632個,惠及居民42萬戶,實現老舊小區配套設施逐步完善和人居環境大幅提升。全部已改老舊小區建立小區自治組織、物業管理和房屋專項維修資金歸集的長效機制,形成改造與管理并重的“成都經驗”。

    歷史文脈保護持續強化。推進省級歷史建筑保護利用試點工作,認定公布314處歷史建筑,并設立了保護標志牌。努力推進修繕利用,完成28個修繕項目,推出30余處活化利用項目。啟動歷史建筑測繪建檔專項行動,已完成93處歷史建筑測繪建檔和保護圖則編制。新增1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5個市級歷史文化名村、71個傳統村落,古鎮古村落保護格局初步形成。

    4. 公服設施體系基本建成

    重大公共服務設施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圍繞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建立和完善市級重大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建設管理機制。建成17個文化地標載體,城市魅力和文化影響力顯著提升。完成49個重大體育設施建設,城市承辦重大賽事的能力顯著提高。全面完成成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等8個重大醫療衛生設施建設,醫療衛生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

    十五分鐘公共服務圈基本形成。進一步健全居住區基本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建設管理機制。實施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三年攻堅”行動、“廁所革命”、新增公辦幼兒園學位建設專項攻堅等多項行動,新建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項目5730個,建設總量較“十二五”同期增加近7倍,覆蓋戶籍人口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基本建成。

    5. 軌道交通實現網絡化運營

    城市軌道交通加速成網成效顯著。大力實施城市軌道交通加速成網建設計劃,城市軌道交通開通里程從“十二五”末66公里增至558公里(含有軌電車39公里),運營規模躍居全國第四,成都邁入大線網運營時代。城市軌道交通日均客運量達400萬乘次,中心城區核心區軌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達到53%,初步形成以軌道交通為主的“軌道+公交+慢行”綠色出行體系。持續加密提質城市軌道交通網絡,目前地鐵在建8個項目共計176公里,有軌電車、空鐵在建2個項目共計31公里。

    市域鐵路規劃建設漸次開展。落實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戰略,全力推動市域(郊)鐵路成都至資陽線(S3)、成都至德陽線(S11)、成都至眉山線(S5)、龍泉至天府機場線(S13)規劃建設工作。市域(郊)鐵路成都至資陽線已開工建設,成都至德陽線、成都至眉山線、龍泉至天府機場線已爭取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

    鐵路公交化在全國率先實施。利用成灌(彭)、成蒲、西成、成貴等鐵路富余能力,加密開行成都至平原城市群動車,成都境內開行里程達430公里,日發動車401對,基本形成成都至德陽、眉山、資陽30分鐘交通圈,成都至綿陽、遂寧、樂山、雅安60分鐘交通圈。

    TOD4綜合開發實踐不斷創新。研究制定TOD綜合開發相關政策,高效出臺系列頂層文件,努力推動軌道線網與場站周邊土地同步規劃、統籌建設開發、統一運營管理,成為國內首個高能級實質性規?;七MTOD綜合開發的城市,全速推動首批14TOD示范項目建設。

    6. 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形成

    中心城區路網基本建成?!碍h+射”中心城區快速路網體系基本構建,按規劃建成89%。全市累計打通“斷頭路”275條,完成街巷加密約1200公里,重點區域“斷頭路”基本打通,小街區路網基本按規劃形成,城市微循環系統基本構建。全市建成道路約8000公里,實施完成率達71%。中心城區核心區建成道路2671公里,道路路網密度提高至7.80公里/平方公里(含綠道),道路面積率達到14.35%。

    公園城市街道一體化建設體系初步構建。大力推進街道一體化設計,打造街道“U”型空間。制定《成都公園城市街道一體化設計導則》《成都市公園城市街道建設技術規定》等系列文件。以改善街道空間環境品質、交通安全和營造公園城市街道空間的新標桿為目標,在棗子巷、杉板橋路、羊西線和東西城市軸線等項目中試點示范街道一體化設計,助推公園城市高質量建設。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有序開展。探索研究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推動智慧多功能桿建設和裝配式施工技術,制定《成都市公園城市智慧綜合桿設計導則》。在東西城市軸線、一環路和東部新區市政道路等項目中示范建設智慧多功能桿,在三環路擴能改造、成彭高架入城段等市政道路建設中推廣標準構件采用裝配式施工。

    地下空間管理體系初步建立。初步構建地下空間政策體系,出臺《成都市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辦法》《成都市軌道交通場站綜合開發項目合作開發管理辦法(試行)》等20余個配套政策,建立了地下空間管理體系框架。開展完成7980平方公里城市地下空間地質資源調查工作,完成地上地下一體化三維地質結構模型建設示范試點。

    7.韌性城市設施穩步推進

    海綿城市建設穩步推進。完善頂層設計,制定市域海綿城市專項規劃,出臺《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技術規定(試行)》《成都市建設項目海綿城市專項設計編制規定及審查要點(試行)》等規定。構建“規劃-建設”一體化海綿城市建設管控體系,實現海綿城市全流程管控。累計建成海綿城市面積323.25平方公里,在建小區、廣場綠地、道路綠道、河湖水系海綿項目共計858個,建成項目662個,市域建成區26.7%的面積達到年徑流控制率70%的要求。

    綜合管廊4試點示范效應顯著。我市2016年獲批成為綜合管廊國家試點城市,21個試點項目按期完成。編制市域綜合管廊專項規劃,建立綜合管廊建管運維標準體系。全市累計在建、建成綜合管廊廊體長度約232公里,約53.2公里實現運行,中心城區地下綜合管廊主干體系基本呈現。地下綜合管廊初步形成1個市級總控中心、3個分控中心的智能化運維體系。

    給排水管網承載能力不斷提升。隨道路新建給水管網約2458公里,新建污水管網約2525公里,改造老舊污水管網245公里,新建、改擴建給排水管網和下穿隧道按國家最新規范要求進行了提標,管網承載能力持續增強。開展繞城高速內住宅小區內部排水管網普查治理工作,已完成普查7993戶,完成率達87.16%。

    8. 建筑業轉型發展初見成效

    建筑業規模日益壯大。建筑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十三五”期間,累計完成建筑業總產值2.55萬億元,實現建筑業增加值4968.42億元,占全市GDP6%以上。企業資質結構不斷優化,到2020年底,全市建筑業特級資質企業增加至22家,一級施工總承包企業473家,一級專業承包企業932家。

    裝配化建造方式快速推進。全市積極推進裝配式建筑應用,裝配式建筑全面覆蓋全市新建項目,累計開工裝配式建筑近1億平方米,裝配率由20%-30%提升至30%-50%。被列為國家首批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建成(在建)裝配式建筑生產基地43個,其中國家級示范基地9個、省級示范基地12個,裝配式混凝土部品部件產能達到315萬立方米。

    綠色建筑5性能和品質逐漸提升。全市大力推進綠色建筑,綠色建筑全面覆蓋全市新建項目,綠色建筑總面積累計突破2億平方米,并形成了天府國際機場綠色片區、新川綠色生態城區等規?;瘧贸晒?,245個項目獲得綠色建筑標識。提升建筑能效水平,新建民用建筑節能標準由不低于50%全面提升至不低于65%,完成既有公共建筑節能改造243萬平方米。建立了“成都市公共建筑能耗監測信息化系統”,實施69棟共286萬平方米公共建筑能耗監測。

    9. 現代化治理體系初步構建

    城市體檢全面實施。全面落實國家關于開展城市體檢,查找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存在的風險和問題的要求,連續3年作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體檢試點城市,建立了“查癥狀、找病因、開藥方、管長效”的城市體檢年度體檢機制,構建了市、區兩級城市體檢體系,編制形成了年度城市體檢報告,實施年度問題整治行動。

    審批制度改革成效明顯。我市作為國務院確定的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試點城市,基本實現全市審批流程、信息數據平臺、審批管理體系、監管方式“四個統一”,施工圖審查全程網辦。審批效能和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全流程審批總用時從平均219個工作日壓減至90個工作日以內。2019-2020年國家多個部委組織的營商環境測評中,我市“辦理建筑許可”指標被評定為全國領先,“搭建中介服務超市”“建立全領域信用評價體系”“分階段核發施工許可”“建立智慧工地管理體系”等具有成都特色的多條改革舉措在全省、全國推廣。

    工程建設管理水平穩步提升。全市工程項目獲魯班獎11個,國家優質獎22個,“詹天佑獎”4個,“天府獎杯”130個。建筑工程報建項目質量安全監督到位率和工程質量合格率均達100%。招投標監管機制進一步完善,“電子評標”“不見面開標”等新技術、新模式推廣順利。住建領域信用評價管理體系初步形成,信用評價結果在招投標、工程擔保、“雙隨機”核查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智慧工地實現在建項目全覆蓋。

    “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全面深化改革任務、自貿試驗區改革任務和全面創新改革任務按要求完成。遵循“能放盡放”“權責一致”原則,系統梳理65項權責事項,并針對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方式交由區(市)縣實施。

    專欄1:“十三五”規劃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分類

    指標名稱

    “十三五”末目標值

    “十三五”末完成值

    備注

    軌道交通

    軌道占公交出行比重(%

    中心城區核心區

    50

    53

    已完成

    成都天府新區

    30

    60

    已完成

    軌道交通通車總里程(公里)

    地鐵

    500

    519

    已完成

    有軌電車

    59

    39

    未完成

    軌道交通線網密度(公里/平方公里)

    中心城區核心區

    0.8

    0.71

    未完成

    成都天府新區

    0.4

    0.56

    已完成

    市政基礎設施

    道路路網密度(公里/平方公里)

    中心城區核心區

    6.8

    7.8

    已完成

    成都天府新區

    7.2

    8.38

    已完成

    公共交通(含常規公交、軌道交通)占機動化出行比例(%

    中心城區核心區

    60

    60

    已完成

    成都天府新區

    45

    -

    -

    中心城區快速路網里程(公里)

    250

    253

    已完成

    綜合管廊建成規模(公里)

    全市

    200

    206

    已完成

    中心城區核心區

    56

    99.2

    已完成

    成都天府新區

    42

    54.8

    已完成

    郊區(市)縣

    102

    52

    未完成

    海綿城市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70%

    全市

    25

    26.7

    已完成

    公共配套設施

    實施各類公共配套設施項目(個)

    全市

    5500

    5730

    已完成

    中心城區

    2000

    3182

    已完成

    舊城更新改造

    老舊小區(個)

    1100

    4632

    已完成

    棚戶區改造(戶)

    60000

    61274

    已完成

    城中村改造數量(戶)

    40000

    58510

    已完成

    建筑業

    裝配式建設工程

    房建工程項目

    單體預制裝配率(%

    35

    30-50

    已完成

    裝配式建筑占當年開工總面積比例(%

    35

    51

    已完成

    裝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產能(萬立方米)

    300

    315

    已完成

    綠色建筑

    綠色建筑占當年開工總面積比例(%

    80

    89.6

    已完成








    注:“十三五”期間中心城區指“11+2”區域,即錦江區、青羊區、金牛區、武侯區、成華區、龍泉驛區、青白江區、新都區、溫江區、雙流區、郫都區、高新區、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

    中心城區核心區指“5+1”區域,即錦江區、青羊區、金牛區、武侯區、成華區、高新區。

    (二)面臨的主要問題

    十三五規劃中確定的軌道交通、市政基礎設施、公共配套設施、舊城更新改造、建筑業五大類25項指標總體完成情況良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軌道交通線網密度建設、郊區(市)縣綜合管廊建設等方面,還需加大工作力度。同時,結合我市2020年度城市體檢評估報告,我市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還一定程度存在,一些短板弱項需引起足夠重視并加以針對性補強。

    1. 住房體系仍需進一步完善

    住房保障體系和市場體系不夠健全,保障性租賃住房發展不充分,對新市民、青年人住房的保障不完善,住房租賃市場發展不充分。住房供應結構存在供需匹配程度不高,未充分滿足剛需剛改等合理住房需求,住房品質和物業服務質量有待提升。因城施策的房地產長效機制還不夠健全,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的基礎較為薄弱。

    2. 舊城更新任務依然艱巨

    舊城更新需求量大,全市有更新需求的老舊片區173個,普遍存在人口老齡化、功能固化、產業空心化、基礎設施老化和公共服務功能缺失等問題。2004年以前建成、居民改造意愿強烈的老舊小區2555個,存在失養失修失管、配套設施不完善等問題。更新資金短缺矛盾突出,政府和國企平臺公司作為更新主體,項目資金來源以國有企業自籌和信貸為主,社會資本參與不夠,面臨資金不足、資源整合力度不夠、資金無法實現跨區域平衡等問題。

    3.公共服務設施均等化需進一步提高

    城鄉公共服務設施發展水平不平衡,鄉村地區公共服務設施在規劃建設力度、政府投入等方面與城市有較大差距。優質公共服務發展不平衡,如優質的教育、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老城區。公共服務設施精準化供給水平有待提高,設施與區域人口規模、年齡結構、人才結構等匹配度不高,無法滿足居民差異化、高標準的需求。

    4.“軌道+公交+慢行綠色交通體系需進一步完善

    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系統融合不足,鐵路富余能力未充分利用,鐵路與城市軌道交通存在資源共享不足,還未實現安檢互信、票制協同。都市圈一體化軌道交通體系尚未形成,成德眉資間現開行的公交化列車難以滿足同城化需求,市域(郊)鐵路建設仍需加快推進。對標國土空間規劃綠色出行85%目標要求,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網規模尚需提升,常規公交、慢行交通與軌道交通接駁的便捷性與優先性有待改善。軌道引領城市發展格局效應還未凸顯,軌道交通場站綜合開發的TOD聚集效應尚未成熟。

    5. 市政基礎設施運行效率需持續提升

    全域一體化路網格局尚未形成,道路資源區域布局不平衡,道路交通資源與城市功能匹配不夠合理,城市通勤效率有待提升。既有道路交通資源挖潛利用不夠,市政設施集約度還不夠高,街道景觀、建筑品質需進一步提升??鐓^域路網功能不夠完善,城郊結合部受拆遷、征地等因素影響,仍存在部分斷頭路。新城建剛剛起步,智慧城市智能感知體系正在加快構建,城市信息模型(CIM6平臺和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尚在建立之中。地下管網智慧程度有待提高,智能化管理和應急處置能力需繼續提高。

    6.韌性城市體系需持續完善

    超大城市重大安全風險防控和應急處置體系還需進一步完善,預測預警能力亟待提升。隨著全球極端天氣的增多,城市重要區域和設施(如地鐵、下穿隧道和地下商場等)極端天氣下存在內澇風險,區間排洪河道尚未按最新防洪標準建成。老城區既有老舊管網建設標準偏低,局部存在錯接漏接,亟需加快修復更新。地下綜合管廊網絡體系尚未形成,支線管廊建設滯后,現狀和新建管線入廊率低。

    7. 建筑業高質量轉型發展仍需加強

    建筑業總產值規??偭坎淮?,與北京、武漢等萬億級產值規模還有較大差距,與城市發展能級不匹配。建筑企業競爭力不強,具有引領帶動作用的航母型”“旗艦型本地領軍企業仍處于成長階段,僅有2家企業入選《工程新聞紀錄(ENR)》國際承包商250。建筑工業化發展水平不高,裝配式建筑發展不充分,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建圈強鏈推進建筑業全產業鏈協同發展的格局還未形成。建筑業綠色化發展進程不快,推進建設高品質綠色建筑的體制機制還不健全,建筑能耗仍然較高,碳減排任務重。

    (三)十四五城市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

    未來五年,要深刻認識、準確把握宏觀環境變化蘊含的新機遇、國家戰略變化賦予的新使命、發展階段變化呈現的新趨勢、群眾需求變化帶來的新向往,著力在唱好雙城記中更好服務國家戰略,在打造都市圈中帶動區域協同發展,在建設示范區中增強城市極核”“主干功能,在提質幸福城中更好滿足市民生活向往。

    1.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帶來了成都做強極核主干功能的重大機遇

    十四五時期,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隨著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國家戰略交匯疊加,有利于提升城市極核和主干功能。省委、省政府深入實施一干多支發展戰略,打造以成都為中心的現代化都市圈,有利于提高成都城市發展位勢能級、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兩中心兩地是黨中央賦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目標定位,其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建設為我市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戰略方向和路徑。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作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支撐性工程,城市建設規劃要落實好成德眉資基礎設施同城同網、公共服務便利共享等重點任務,推進區域協同發展。

    2.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賦予了成都公園城市建設先行先試的重大使命

    黨中央、國務院賦予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的重大使命,提出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貫穿城市發展全過程,充分彰顯生態價值,促進城市風貌與公園形態交織相融,塑造公園城市優美形態,增進公園城市民生福祉,激發公園城市經濟活力,增強公園城市治理效能。省委要求堅持把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作為統攬,以新發展理念為、以公園城市為。市委提出要以片區綜合開發和未來公園社區建設為重要抓手,全方位變革城市戰略思維,創新場景營城路徑、建設方式、治理體系,走出一條綠色成為普遍形態的超大城市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3.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出了成都加快城鄉建設方式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重大要求

    綠色低碳發展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圍繞綠色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重大戰略決策。省委提出以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關鍵,加快推動能源結構、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市委提出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7目標為引領,全方位優化空間、產業、交通和能源結構,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在推動城鄉建設方面,重點實施優化城市結構和布局,推動組團式發展;構建軌道引領、公交優先格局;建設綠色低碳社區,加強完整社區建設,構建15分鐘生活圈;發展綠色建筑,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和綠色低碳農房建設等舉措,全面推動城鄉建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4.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成都城市建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的重大賦能

    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決策部署,以新城建對接新基建,加快推進基于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試點,深入推進城市信息模式(CIM)平臺建設、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建設、智能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智慧社區,協同發展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聯網汽車等試點任務,推進試點項目落地實施,帶動有效投資,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充分釋放城市發展潛力,形成發展新動能,整體提升城市建設水平和運行效率,推動城市提質增效和高質量發展。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及成都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省委市委重大決策部署,堅持以一尊重五統籌城市建設工作總要求為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積極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大機遇,以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統領,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以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為發展導向,重點抓好住房供給側結構改革、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和鄉村建設行動、推進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建筑業轉型升級等重要任務,積極探索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的公園城市建設新路徑。

    (二)基本原則

    堅持區域協調,開創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圍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成都都市圈建設,推動區域一體化、同城化發展。圍繞做優做強中心城區、城市新區和郊區新城城市功能,推動市域城鄉融合發展。

    堅持綠色低碳,推動公園城市高質量發展。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統籌生產、生活、生態,優化空間、產業、交通、能源結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城市內涵發展、精明增長。

    堅持共建共享,助推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把以人民為中心理念貫徹到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各個領域,以城市體檢為抓手,系統查找城市發展中的問題和短板,并針對性提出診療方案,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堅持創新  驅動,實現住建領域高效能治理。通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撬動治理領域改革創新。充分發揮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對住建領域管理、服務、運行的深度賦能,打造精細化、智慧化的超大城市數治新范式。

    堅持開放發展,促進成都實現高標準建設。全面對標世界先進城市,遵循國際化城市建設理念,加快建設國際化城市功能,推進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建立符合國際規范和靈活高效的開放管理體制,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城市。

    (三)發展目標

    1.“十四五時期規劃目標

    2025年末,全面構建現代化建設、綠色化轉型、數字化賦能、智慧化運行、全周期管理的住房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模式。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公園城市形態基本呈現,空間產業交通能源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方式基本建立,超大城市現代治理體系基本形成,創造幸福美好生活的政策框架基本建立。

    新型城鎮化發展質量不斷提高。加快構建新型城鎮體系,形成一心兩翼三軸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化市域空間結構。城鎮化水平持續提高、質量穩步提升,人口總體規模和空間分布得到有效調控,人口結構進一步優化,城鄉融合發展成效顯著,新型工業化與新型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到2025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80%。

    高質量住房供給體系較為完善。以住有宜居為導向的住房保障體系和市場體系更加健全,住房供應結構不斷優化,職住平衡格局基本形成,住房居住品質持續提升,房價收入比保持在全國主要城市較低水平。十四五期間新增供應商品住房100萬套(間),其中籌集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30萬套(間),滿足一套房”“一間屋”“一張床多層次住房需求。到2025年末,保障性住房常住人口覆蓋面達到100%,成品住宅比例達到80%以上,新建小區物業覆蓋率達到100%。

    城市有機更新全面實施。城市更新和老舊小區改造運作機制基本成熟,老舊片區更新實現全覆蓋,城中村和棚戶區改造任務全面完成,2004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老舊小區改造任務基本完成,老舊小區改造、治理、服務一體化全面實施。十四五期間全面推進173個老舊片區有機更新,新增改造老舊小區2555個,打造特色街區100條。

    高品質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基本形成。基本構建起與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相匹配、覆蓋常住人口的高品質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居住區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短板全面補齊,城市重大功能性公共服務設施與國家中心城市功能相匹配,重大文體設施滿足國際化、高標準的文化、賽事等活動舉辦要求,重大醫療設施滿足應急管理體系要求,實現三級醫療機構區(市)縣全覆蓋。到2025年末,十五分鐘公服圈覆蓋率達到100%,建成天府文化地標130處、國家級博物館23座,新增三甲醫療機構10家以上,新增三級乙等縣級疾控中心5個以上。

    軌道交通為主體的都市圈出行交通體系基本形成。軌道+公交+慢行綠色交通體系基本形成,軌道上的都市圈格局基本構建,軌道交通場站TOD開發重塑城市空間形態凸顯。到2025年末,實現地鐵開通運營及在建里程達850公里以上,鐵路公交化達560公里。中心城區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分擔率達60%,軌道占公交出行比重達65%。成德眉資各方向實現2條以上軌道聯系,構建成德眉資同城化1小時通勤圈。市縣樞紐至少一線串聯,構建市域30分鐘交通圈。全市開工建設60個以上TOD項目,陸肖站、行政學院站、三岔站等14個站點首批TOD綜合開發示范項目基本呈現。

    市政基礎設施更加智慧高效。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形成,成德眉資同城化基礎設施逐漸完善,市域骨干性斷頭路基本消除,中心城區快速路、主干路網體系全面建成,通勤時間逐漸減少,新型基礎設施智能化、數字化,建設和管理基本實現。到2025年末,全市快速路里程達到約315公里,30分鐘內通勤人口占比達到45%。

    安全韌性體系基本構建。城市防災減災水平有力加強,城市運行安全得到可靠保障,海綿城市全域系統化推進,綜合管廊基本實現智能化、智慧化管理,地下管線初步實現建管運維全生命周期管理。到2025年末,市域建成區50%以上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累計建成359公里地下綜合管廊。

    建筑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建筑業綠色化、工業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產業轉型升級取得重大突破,建筑業產業生態圈基本完善實現高質量發展。建筑業各項經濟指標平穩增長,主要經濟技術指標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到2025年末,全市建筑業總產值7800億元,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一星級及以上標準,城鎮新建民用建筑達到70%節能標準,新建建筑綠色建材應用比例達到60%,裝配式建筑占城鎮新建建筑比例達到80%。

    城鄉一體化體系進一步完善。中心鎮建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市、區(市)縣、鎮(街道)三級鄉村建設管理體系基本建成,農房建設管理信息系統基本建立,農村房屋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工作全面完成,農房建設品質和居住功能不斷提升。

    行業治理更加智慧精細。城市治理體系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高,智慧住建應用體系基本建立。營商環境穩定公平可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建設工程實現全過程數字化管理,智慧物業系統全面建成。城市體檢指標標準體系進一步科學化、制度化,城市體檢顆粒度進一步延伸至街道、社區。

    指標設置上,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城市體檢指標為基礎,從品質生活、交通便捷、安全韌性、綠色發展、智慧治理五方面,構建45個詳細指標。

    專欄2十四五時期城市建設主要指標

    類別

    序號

    指標名稱

    2025年目標

    指標

    屬性

    新型城鎮化建設

    1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

    80

    預期性

    高品質住房供給體系較為完善

    品質生活

    2

    新建商品住房建設套數[萬套(間)]

    100

    預期性

    其中:保障性租賃住房[萬套(間)]

    30

    預期性

    3

    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平方米)

    38

    預期性

    4

    保障性住房覆蓋率(常住人口)(%

    100

    約束性

    5

    新建住宅小區物業覆蓋率(%

    100

    約束性

    6

    成品住宅比例(%

    80

    預期性

    城市有機更新全面實施

    7

    新改造老舊小區量(個)

    2555

    約束性

    8

    棚戶區改造量(戶)

    10000

    約束性

    9

    城中村改造量(戶)

    6800

    約束性

    10

    老舊片區有機更新(個)

    173

    預期性

    11

    歷史建筑累計認定數量(處)

    480

    預期性

    12

    歷史建筑、工業遺產有效利用率(%

    50

    預期性

    13

    歷史建筑測繪建檔和保護圖則編制數量(處)

    350

    預期性

    14

    省、市級傳統村落保護覆蓋率(%

    100

    預期性

    高品質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體系基本形成

    15

    建成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實施率(%

    90

    約束性

    16

    十五分鐘公服圈覆蓋率(%)

    100

    預期性

    17

    天府文化地標累計總量(個)

    130

    預期性

    18

    國家級博物館累計總量(個)

    23

    預期性

    19

    建設鄰里人家(個)

    50

    約束性

    20

    新增天府綠道健身新空間(處)

    1000

    預期性

    21

    新建公共服務設施無障礙化率(%

    100

    約束性

    22

    新建公共停車場充電樁配建比例(%

    20

    約束性

    軌道交通為主體的都市圈出行交通體系基本形成

    交通便捷

    23

    鐵路公交化運營里程(公里)

    560

    預期性

    24

    市域鐵路運營里程(公里)

    20

    預期性

    25

    地鐵運營里程(公里)

    695

    約束性

    26

    有軌電車、空鐵等其他制式(公里)

    70

    預期性

    軌道交通為主體的都市圈出行交通體系基本形成

    27

    城市軌道交通覆蓋范圍

    建成區軌道站點800米范圍覆蓋率(%)(5+1區域)

    60

    約束性

    產業功能區覆蓋率(%

    60

    預期性

    28

    每萬人軌道交通里程(公里)

    0.6

    預期性

    29

    軌道占公交出行比重(%)(中心城區)

    65

    預期性

    30

    TOD示范項目基本呈現(個)

    14

    預期性

    31

    綠色交通出行比例(中心城區)

    70

    預期性

    32

    公共交通(含常規公交、軌道交通)占機動化出行分擔率(中心城區)

    60

    預期性

    市政基礎設施更加高效便捷和智慧

    33

    城市建成區道路網密度(公里/平方公里)

    5+1區域)

    8.5

    約束性

    周邊區(市/縣)

    7.8

    約束性

    34

    林蔭停車場推廣率(%

    ≥60

    預期性

    35

    新增城市地下空間建筑面積(萬平方米)

    3000

    預期性

    安全韌性體系基本構建

    安全韌性

    36

    綜合管廊累計總里程(公里)

    5+1區域)

    123

    預期性

    周邊區(市/縣)

    236

    37

    建成區海綿城市(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70)(%

    50

    約束性

    38

    人均避難場所面積(平方米/人)

    ≥2

    預期性

    建筑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

    綠色發展

    39

    城鎮新建建筑執行綠色建筑比例(%

    100

    約束性

    40

    裝配式建筑占城鎮新建建筑比例(%

    80

    預期性

    41

    建筑業總產值(億元)

    7800

    預期性

    42

    特級(綜合)資質企業(家)

    23-25

    預期性

    行業治理更加智慧精細

    智慧治理

    43

    新城建試點區域新開工建筑工程全過程應用BIM建設技術比例達到(%

    80

    預期性

    44

    新增智慧化停車場(個)

    105

    約束性

    45

    符合安裝要求的建設工地揚塵監測覆蓋率

    100

    約束性










     

    注:5+1區域:包括錦江區、青羊區、金牛區、武侯區、成華區和成都高新區。中心城區指“12+2”區域:包括錦江區、青羊區、金牛區、武侯區、成華區、龍泉驛區、青白江區、新都區、溫江區、雙流區、郫都區、新津區,以及四川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成都高新區。

    2. 2035年遠景目標

    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全面完成,公園城市形態充分彰顯,綠色低碳循環的生產生活方式與城市建設運營模式全面形成,現代化治理體系成熟穩定,人民普遍享有安居樂業的幸福美好生活,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成為全國典范,全方位邁入現代化國際都市行列。

    人居品質宜居舒適。住房供需實現動態平衡,城鎮居民住房基本實現現代化,居民住房更加健康舒適,居住環境更加綠色宜居。城市更新科學有序,在制度機制、成片更新、項目融資等方面形成具備全國影響力的成都經驗模式。公服設施優質均衡,達到我國東部地區水平,與人口增長實現供需平衡。重大公服設施服務能力達到國際化水平,具有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基礎設施智慧高效。建成軌道上的都市圈,形成成德眉資同城化1小時通勤圈。重大交通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小支路網全面疏通,居民出行整體通達性達到較高水準,綠色交通出行體系完善便捷。城市管網、城市運行等支撐系統運行智慧、高效,城市應急抗災減災體系全面構建。

    建筑業發展創新優質。全面實現建筑業綠色化、工業化,建筑業成為節能減排的綠色產業、創新引領的智慧產業、技術先進的現代產業和聯動性強的支柱產業。全市建筑業總產值、增加值等指標名列全國前茅。建筑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顯著提高,適應高質量發展的建筑人才隊伍基本形成。

    城市治理現代高效?;緦崿F住房和城鄉建設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依法行政得到全面落實,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

    三、重點任務

    (一)構建科學的城市空間格局,提升城鎮化質量

    1. 做優做強中心城區,強化極核引領

    中心城區聚焦做優做強高端要素運籌、國際交流交往、現代產業支撐、文化傳承創新、時尚消費引領等核心功能,推動城市有機更新、產業轉型升級、宜居品質提升、治理效能增強,有序疏解一般性制造業、區域性物流基地、專業市場等非核心功能,推動優質醫療和教育等公共服務資源向郊區新城延伸,加快實現由中心集聚向輻射帶動轉變,打造具有超大城市國際競爭力影響力的核心功能集聚高地。

    2.做優做強城市新區,強化動力承載

    城市新區聚焦做優做強創新策源轉化、國際門戶樞紐、新興產業集聚等核心功能,堅持創新驅動、高端引領、產城融合、聯動發展,按照片區綜合開發理念,發展公園城市建設先行示范作用,強化場景營造和高品質公共服務設施供給,推進軌道交通引領城市發展格局,構建未來城市綜合服務配套體系,推動城市營建與產業發展協調互促,打造超大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引擎和新增長極。

    3.做優做強郊區新城,強化節點支撐

    郊區新城聚焦做優做強生態價值轉化、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公園城市鄉村表達等核心功能,以承接中心城區功能外溢和人口疏解為導向,按照控制規模、提升品質的發展路徑,推進以縣城和中心鎮為重點的新型城鎮化,因地制宜發展綠色制造、文化旅游、現代農業等特色經濟,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增強公共服務能力,提升風貌形態,建設“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區新城,拓展超大城市持續健康發展的戰略空間。

    (二)持續提升住房供給品質,穩步推動住有宜居

    1.堅持“房住不炒”定位,深入實施長效機制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租購并舉、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全面落實城市主體責任制,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調控政策的精準性協調性,健全住房與土地、金融、財稅政策的聯動機制,持續提升系統思維、精準治理能力,穩步推動房地產調控由單一的行政管控向綜合施策轉變,防范化解房地產市場風險,努力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

    2.健全住房供應體系,解決大城市居住問題

    提升住房保障質量水平。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住房保障,建立保障性租賃住房、公租房、租賃補貼和人才公寓多位一體住房保障體系,對符合條件的住房保障對象,區分困難群體,分類實施精準保障,能保盡保、應保盡保。加快推進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十四五”期間,通過新建、改建、配建、改造等方式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30萬套(間),解決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住房困難問題。優化人才公寓的規劃布局,采取商品住房配建為主、集中新建為輔的建設模式,增加人才公寓供應點位和靈活供應時序,滿足人才多元化住房需求,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

    專欄3:住房保障體系

    u對戶籍低保、低收入家庭,采取公租房實物保障為主、租賃補貼為輔的方式,實行應保盡保、應保即保。

    u對戶籍中等偏下收入家庭,采取租賃補貼為主的方式,合理解決居住需求。

    u對新畢業大學生、外來務工人員等新市民、青年人群體,通過保障性租賃住房、租賃補貼或公租房,支持解決階段性住房困難。

    u加大對符合條件的環衛、公交、教育、衛生、公共管理等公共服務行業及產業功能區從業人員保障力度,有效解決其居住困難。

    u對符合條件的人才,通過人才公寓、租賃補貼或保障性租賃住房,促進實現職住平衡。

    增強商品住房供應效率。建立以住房需求為導向的住宅用地供應機制,穩步增加住宅用地供應,“十四五”期間,新增住宅用地不少于6500公頃,占經營性用地的比重不低于60%,供需緊張區域不低于70%。通過新建、改建、盤活存量等方式,新增供應商品住房100萬套(其中籌集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30萬套(間)),滿足“一套房”“一間房”“一張床”多層次住房需求。積極盤活存量住房,持續完善老舊小區配套設施和居住功能,提升老舊小區的宜居水平。提高存量住房利用效率,減少空置住房。

    加快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引導城鎮居民通過租賃解決居住問題,樹立健康的住房消費觀念,強化稅收、金融支持力度,鼓勵居民家庭將富余住房用于出租,引導企業在租賃住房需求量大、基礎設施完備、醫療教育等公共配套齊全的區域和TOD周邊建設租賃住房,增加租賃住房供應,提高租售比例。完善長租房政策,支持開發企業自持住房出租經營。

    專欄4:住房租賃市場發展支持政策

    u適當增加租賃住房建設用地供應。在年度供地計劃中單列租賃住房用地,支持在商業用地中建設自持租賃住房。

    u創新土地供應方式。鼓勵土地用途兼容復合利用,利用工業用地、新型產業用地的配套服務設施用地集中建設租賃住房。

    u擴大融資渠道。積極引導保險資金、社?;?、企業年金等其他資金參與租賃住房建設與運營,鼓勵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根據住房租賃項目不同階段規范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支持符合條件的住房租賃企業發行住房租賃有關債券及不動產證券化產品,積極發展住房租賃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

    u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對有新建、改建租賃住房項目的市屬國有住房租賃企業,根據市級財政收支預算情況,采取注入企業注冊資本金方式充實企業資本,壯大企業規模。落實好各項稅收政策,加大支持和促進住房租賃市場健康發展。

    3. 優化住房供應結構,促進平衡協調發展

    優化住房空間分布。促進住房資源與產業布局平衡配置,堅持住房發展與城市格局相匹配,結合城市經濟地理重塑和優化人口結構的需要,對不同區域實施差異化措施,促進職住平衡。中心城區立足于引導人口有序疏解,適當控制新增住宅用地和商品住宅開發規模,優化土地結構,同時進一步盤活存量房源,規劃建設中小套型租賃住房;城市新區立足增強于人口承載能力強化帶動能級,因地制宜制定支持其區域發展和人口集聚的住房政策,強化城市綜合開發運營,提升人口承載能力;郊區新城立足于優化調整住房結構,適當控制開發強度,提高建設品質,承接新型城鎮化轉移人口;產業功能區合理確定產業和住宅比例,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和產業園區配套住房,促進產城融合發展。

    優化住房套型結構。支持開發企業適度建設大套型商品住房滿足改善性需求,確保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穩步提高、戶均住房套數不過快增加,促進居住人口規模合理增長。切實增加軌道交通沿線、TOD和產業功能區周邊中小套型住房供應比例,提升適齡就業人員通勤效率。針對人口老齡化趨勢,鼓勵新建居住區中配建老年住宅單元,形成一定比例的適老性住宅。

    4. 提升住房建設品質,穩步實現住有宜居

    提升居住建筑設計水平。在“疫情”“雙碳”及生育政策調整大環境下,開展居住建筑空間布局優化設計理論研究,貫徹舒適宜居、節能環保、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推進居住建筑空間靈活可變的結構形式研究,推進住宅建筑結構主體與裝飾裝修一體化設計,推進建筑信息模型(BIM8技術在住宅建筑建設全過程中的應用,切實提升住宅建筑設計水平,引領住宅品質提升和高質量發展。

    積極發展綠色住宅。推動住房建設綠色低碳發展,降低住宅全生命周期能源消耗。推廣綠色住宅使用者監督機制,推進綠色住宅購房人驗房試點,鼓勵將住宅綠色性能和全裝修質量相關指標納入住宅質量保證書和住宅使用說明書,明確質量保修責任和糾紛處理方式,保障購房人權益。推廣住宅質量潛在缺陷保險制度。推進智慧家居、智慧社區建設,建立通用、協同的軟硬件體系標準。

    推進完整居住社區建設。合理確定居住社區規模,落實完整居住社區標準,推進建設安全健康、設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社區。因地制宜補齊既有居住社區建設短板,確保新建住宅項目同步配建設施。推動公共服務重心下沉,重點完善社區養老、托育、醫療、體育、助殘等服務,發展符合居民家政、休閑、社交、購物等需求的社區商業。豐富數字生活體驗,加快發展數字家庭。健全共建共治共享機制,鼓勵引入專業化物業服務,推動城市管理進社區,提升居住社區建設質量、服務水平和管理能力。

    5. 強化公積金支持作用,保障繳存人基本住房需求

    進一步強化貸款額度與繳存時間、繳存余額掛鉤的配貸機制,建立貸款額度上限與房地產市場發展狀況、公積金中心資金流動性掛鉤動態調整機制。將靈活就業人員納入住房公積金制度保障,創新構建靈活就業人員繳存住房公積金政策體系,形成兼顧制度吸引和流動性平衡,有利于靈活就業人員參與的政策長效運行機制。保障繳存人購買自住住房的提取需求,支持小區居民提取住房公積金用于加裝電梯。探索推進成都都市圈住房公積金政策協同。

    (三)推進城市有機更新和風貌提升,提升城市功能品質

    1.統籌推進老城區成片更新,推動城市功能完善

    全面實施片區有機更新行動。把城市作為“有機生命體”,按照“留改建”理念,以“城市體檢”為路徑,以保護傳承、優化改造、局部恢復性重建為主要方式,以重大項目為牽引,整體推進老城區173個老舊片區成片更新,著力破解人口老齡化、產業空心化、配套設施不完善、核心功能不突出的問題,做優做強國際交流交往、現代服務發展、文化傳承創新、時尚消費引領等核心功能。鼓勵各區(市)縣結合全國試點城市有關要求,在全市域分層級開展城市更新試點示范,每個區(市)縣至少啟動一個城市有機更新試點項目。

    補齊老舊片區配套設施。結合城市開敞空間,完善老城綠道系統,強化居住與就業兩端的軌道站點覆蓋率,增設公交站點,完善智慧交通設施,解決出行“最后一公里”及老城區“停車難”問題。整合釋放片區可利用空間及資源,通過補建、購置、置換、租賃、改造等方式完善舊城片區公共服務設施,打造“鄰里人家”生活服務綜合體。統籌實施病害管網治理、雨污分流“里子工程”,逐步優化完善老城區市政管線監測及智慧管理系統,完善環境衛生收集設施。

    升級老舊片區功能業態。整合騰退低效工業倉儲區、低效商業辦公區等低效產業空間,創新探索“EPC+O”(設計、采購、施工及運營一體化總承包)等招投標模式,引入專業化企業運營,以場景營造為抓手,培育新經濟、發展新業態、植入新場景、促進新消費,推動老城區產業轉型、功能轉換、消費升級。

    提升街區風貌和環境品質。結合片區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和街道“U”型空間打造,推進既有建筑風貌提升和“第五立面”改造,每年實施城市既有建筑風貌提升不少于13個片區,每年打造特色街區不少于20條。加快街頭綠地、小游園建設和老舊公園改造提升,實施錦江公園和一環路子街巷整治提升,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至2025年末,實現中心城區綠化覆蓋率4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平方米的目標。深化“兩拆一增9”專項行動,每年完成1000個點位整治。繼續推進640條背街小巷環境品質提升,進一步彰顯街巷特色。統籌“金角銀邊10”城市空間更新利用,累計打造1000處融合體育、文化、休閑、商業等功能的“金角銀邊”示范點位。深化策劃規劃設計建設運營一體化模式,提升街區和建筑設計感、品質感和標識性。

    專欄5:老城區成片更新

    u實施天府錦城城市更新。依托天府錦城“八街九坊十景”等歷史片區,加強歷史文化街區、建筑、工業遺產的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植入新興功能業態,通過文商旅融合帶動文化價值集成轉化。依托天府錦城“兩環八線十三片”等街巷,整合釋放街道可利用空間,植入生活、文旅、消費、科創等多元場景,打造成都版“硅巷”“市井煙火巷”。

    u實施八里莊工業遺址片區城市更新。將成華區中環路二仙橋西路南北兩側以延續工業文化為特色,通過“文創+”“園區+”發展思路,利用工業遺產文化資源,打造“音樂演藝、影視傳媒、數字娛樂”三大文創產業生態,對區域的工業文化進行再活化和再塑造,實現老廠區、老廠房活化利用。

    2. 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改善城市人居環境

    分類實施老舊小區改造提升。按照“保安全、重基礎、強完善、促提升”的原則,統籌推進安全類、基礎類、完善類、提升類四類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笆奈濉逼陂g,新增改造老舊小區2555個。扎實開展調查研究,摸清片區內老舊小區底數。堅持“先自治后整治”,充分征求居民意愿,達到規定條件后啟動改造工作。制定問題清單和整治清單,合理編制實施計劃和改造方案,統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與片區內基礎設施完善、公共空間優化升級、存量資源盤活等工作。結合城市更新行動、完整居住社區建設等,積極推進相鄰小區及周邊地區聯動改造、整個片區統籌改造,加強服務設施、公共空間共建共享,推動建設安全健康、設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區。利用公共資源、地下空間增設停車設施,改善老舊小區停車需求。同步開展綠色社區創建,促進居住社區品質提升。

    推進老舊小區示范項目建設。結合老舊片區有機更新,打造一批老舊小區改造典型示范項目,每年每個區(市)縣完成1-2個示范項目建設。鼓勵各區(市)縣結合本地特點,融合優秀傳統文化和市民生活元素,打造地域特色文化示范小區(院落)。

    專欄6:老舊小區分類改造

    u安全類。消除建筑結構、燃氣等重大安全風險隱患實施的內容,包括院落燃氣、供電、排水、消防、安防及房屋結構等安全隱患的全面排查整治,其中D級危房應及時完成人員搬離和應急處置,此類立查立改。

    u基礎類。重點是建筑物屋面、外墻、雨污分流等公共部位維修。此類基于群眾意愿,應改盡改。

    u完善類。在達到基礎類標準前提下實施的內容。按照能裝愿裝,盡裝快裝原則鼓勵將電梯加裝納入院落改造統籌實施。此類尊重群眾意愿,能改則改。

    u提升類。已達到基礎類標準且有相對完善配套前提下實施的內容,參照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便民商業服務設施、市政配套基礎設施、物業管理服務、社區管理機制等完整居住社區標準進行提升。此類立足實際,積極推進。

    3. 大力開展老舊社區發展治理,提升服務治理水平

    優化便民服務供給。大力推進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親民化改造,實現親民化改造全覆蓋。推動便民服務線上線下集成,拓展智慧養老、醫療康養、物業服務、智能配送等社區智慧應用場景。

    推動老舊社區“微更新”。整合利用低效用地、“金角銀邊”和社區閑置空間,采取設施嵌入、功能置換、業態提升、場景營造等策略推進社區微更新,打造小尺度、多功能的“泛空間”,增強社區與人的情感黏性。探索小區業主、社區規劃師、社區建筑師、非營利組織等民間力量開展自下而上的“微更新”,充分發揮社區規劃師(建筑師)發動居民、參與設計、指導建設的專業作用。

    健全老舊社區治理機制。支持成立業主大會、院委會等小區自治組織,建立健全物業管理協調聯動機制,推廣信托制物業服務模式。建立“責任規劃師制度”和“責任建筑師制度”,在社區更新工作中引入社區規劃師和社區建筑師,通過跟蹤指導、參與社區規劃和行動計劃,系統性指導社區更新。

    4. 繼續加強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彰顯天府文化特色

    深入保護歷史文化資源。建立完善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建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及傳統村落、工業文化遺產、農業文化遺產、自然遺產等保護制度,做到按級施保、應保盡保。出臺《成都市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條例》。建立歷史文化保護項目維護修繕機制,推動歷史建筑綠色化更新改造、合理利用,保護和培養傳統工匠隊伍。研究制定歷史文化標準保護利用相關的技術體系標準,持續開展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與傳統村落申報工作,適時開展市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與傳統村落評定工作,緊抓各級傳統村落的保護規劃編制工作,實現國家級、省級、市級名錄內的傳統村落保護全覆蓋。積極爭取資金開展歷史文物保護整理、歷史建筑修繕、歷史街區打造等工作。

    專欄7:積極推進歷史建筑保護

    u推進歷史建筑修繕工作。新增認定歷史建筑120處,大力推進已公布歷史建筑修繕工作,通過修繕促進歷史建筑多元化活化利用,支持在保護原有外觀風貌、典型構件的基礎上,通過加建、改建和添加設施等方式實現保護對象活化利用,滿足現代生活需要。

    u創新保護利用方式。鼓勵利用歷史建筑開展彰顯區域歷史文化特色的商業經營活動,推動歷史建筑轉變為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社區活動室、圖書館等文化交流、公共服務功能。

    u歷史建筑測繪建檔行動。推進全面完成2024年底前公布歷史建筑掛牌、測繪建檔及保護圖則編制工作,保存好歷史建筑重要數據與現狀信息,逐步實現歷史建筑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

    探索天府文化演繹時代路徑。深入挖掘城市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在城市建設更新中充分體現歷史文化內涵。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合理利用,對街巷肌理、重要建筑、原生樹木、記憶節點等應保盡保,以原真形象留住城市記憶。開展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活化利用試點,統籌實施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等保護利用,植入科創、文旅、創意等多元業態,打造一批主題功能鮮明、文化韻味濃厚的特色空間場景。開展傳統村落活化利用行動,積極引入社會資本,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環境優美、產業集聚、文化厚重的傳統村落活化典范。凸顯“兩江環抱、三城相重”古城格局,營建天府錦城“八街九坊十景”和“兩環八線十三片”街巷游線體系,形成體現“老成都、蜀都味、國際范”的天府文化傳承展示核心區、老城中優轉型示范區。

    健全歷史文化保護支撐體系。推進城鄉建設歷史文化資源普查,制定市級歷史建筑數據庫,推進完善成都市古鎮古村落數字博物館工程。通過市、區(市)縣兩級聯動,共同搭建城鄉建設歷史文化申報系統和城鄉建設歷史文化動態監管信息平臺。開展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專項評估,建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提前介入工作機制,防止在城市更新中大拆大建。

    塑造公園城市風貌形態。開展城市設計、傳承“花重錦官城”意象,提高城市風貌整體性、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統籌協調老城新城形態風格,在老城區有序推進城市更新,活化復興特色街區,結合歷史文化風貌片區和歷史文化資源,塑造“蜀風雅韻、大氣秀麗、國際時尚”的城市風貌特色。在新城區促進地形地貌、傳統風貌與現代美學相融合。統籌塑造地上地下風貌,推行分層開發和立體開發,增加景觀節點和開敞空間。寓建筑于公園場景,控制適宜的建筑體量和高度,塑造天際線和觀山觀水景觀視域廊道,呈現“窗含西嶺千秋雪”美景。豐富城市色彩體系,推進屋頂、墻體、道路、駁岸等綠化美化。

    (四)構建高品質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增強市民獲得感

    1. 補齊基本公服設施短板,構建十五分鐘公服圈

    實施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精準補短板行動。推動服務戶籍人口向服務常住人口轉變,結合完整居住社區建設等,補齊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短板,讓公共產品更加優質普惠、共享可及。建設更多家門口的好學校,新建、改(擴)建幼兒園、中小學400所,新增學位30萬個,滿足市民對優質教育需求。強化養老服務設施配套,完善社區養老院、日間照料中心等養老設施,新增普惠性養老床位1萬張,加快構建“15分鐘養老服務圈”。補齊公共文化設施短板,新增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示范點230個。豐富家門口體育場地設施供給,構建15分鐘健身圈,實現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6平方米。新建、改造菜市場400家以上,打造15分鐘“菜籃子”基本公共服務圈。

    統籌城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向農村覆蓋,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堅持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建設、統一管護,推動農村公共服務設施提級擴能,構建鄉村社區15分鐘騎行生活圈。重點攻堅教育、醫療和養老等領域。充實農村教育設施供給,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推進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縮小城鄉衛生資源配置差距;推動農村養老服務更加便捷可及,基本建成布局完善、功能互補、統籌銜接的縣、鎮、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

    專欄8:公共服務設施補短板

    u基礎教育補短板行動。增加學位供給,建設更多家門口的好學校。新建、改(擴)建幼兒園、中小學400所,新增學位30萬個,基礎教育服務設施實現常住人口全覆蓋。

    u養老設施補短板行動。提供更加充足的養老服務設施供給,讓家門口的養老服務觸手可及,全市每個街道至少建有1個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社區日間照料機構覆蓋率達到95%以上,有條件的居住區按照“5分鐘生活圈設立養老服務站點。新增普惠性養老床位1萬張,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60%。

    u體育設施補短板行動。推動每個村(社區)至少建成1運動角,新增天府綠道健身新空間1000處,實現全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6平方米,高質量建成“15分鐘健身圈。

    u農貿市場建設行動。加快推進家門口的菜籃子建設,新建、改造菜市場400家以上。力爭到2025年,全市符合規劃的農貿市場(菜市場)達到1300個,“5+1”區域標準化農貿市場占比達到100%。

    u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建設。每個鎮(街道)至少建設一所公辦中心園,改擴建一批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建設一批產教融合基地。提升鎮(街道)衛生院醫療服務能力,建設一批中心衛生院,提升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水平。加強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形成縣有養護院、鎮有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村有互助點的農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支持每個區(市)縣至少建有1所以農村特困失能、殘疾老年人專業照護為主的縣級特困人員敬老院。

    2. 加強特色公服設施供給,構建高品質公服設施體系

    實施功能提升、特色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根據不同片區的年齡結構、人才結構、生活方式等差異化特征,提供更多便捷化、個性化、多元化的公共服務。立足人的全生命周期,聚焦“一老一小”,滿足老年、兒童需求,設置老齡友好、兒童友好公共服務設施,包括社區食堂、老年教育設施、嬰幼兒照護服務設施、兒童小型室外活動場所等;統籌推進社區環境適老化改造,實施無障礙場景營建。充分考慮社區居民和產業人群需求,關注社區“家門口”的變化,聚焦回家的路、上班的路、旅游的路、上學的路,提供滿足生活美學、綠色通勤、游憩休閑等需求的公共服務設施,包括社區綠道、社區美空間等。結合區域特色和人群需求,合理配置基礎便民型社區商業,實現生鮮菜市、洗衣理發、家政維修等基本便民服務社區全覆蓋。

    專欄9:基本公共服務品質提升

    u老年大學建設和提升行動。建成城鄉一體的區(市)縣鎮(街道)居委會(村)三級社區老年教育網絡,各區(市)縣均建有本級老年教育學校,100%的鎮(街道)建有老年教育學校,30%的行政村(居委會)建有老年學習點,參與教育活動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比例達到30%以上。建設社區康復設施。在23個區(市)縣各建成1個區級中心、2個社區康復站點,實現精神障礙社區康復站點在鎮(街道)全覆蓋。

    u無障礙場景營建。新建項目按照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交付使用的原則,設置無障礙坡道、無障礙廁所、無障礙電梯等無障礙設施;對城鎮老舊小區、老舊樓房以及生活服務、醫療衛生和文化體育社會設施進行適老化改造,統籌推進社區既有住宅自主增設電梯、小區道路、居住綠地、配套公共設施、居住建筑、停車場(庫)等范圍的無障礙設施,新舊公共場所無障礙化率分別達100%、80%。

    u加大托育設施建設。大力推進3歲以下嬰幼兒托育服務及配套安全設施建設,與住宅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新建居住區按照每千人口不少于10個托位實施建設;老城區和已建成居住區無嬰幼兒照護服務設施的,通過購置、置換、租賃以及舊城改造等方式,按照每千人不少于4.5個托位建設嬰幼兒照護服務設施。

    u兒童之家建設。依托社區綜合體、閑置公服等,著重針對社區(小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兒童專項服務設施等方面進行完善提升,增加社區兒童微空間,鼓勵社區打造兒童游戲角落,合理增設室內外安全游戲活動設施。到2025年底,實現全市兒童友好社區全覆蓋。

    推動“公園+”公服設施建設。結合環城生態公園、錦江公園、片區公園、社區公園等開展“公園+”“綠道+”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利用草坪廣場、水域資源等布局建設戶外運動、水上運動、球類運動設施,新增天府綠道健身新空間1000處。結合綠地、廣場等公共開敞空間打造“鄰里人家”50個。在天府綠道、公園中建設一批博物館、美術館、書店等公共服務設施。

    3. 推動重大公服設施增量增效,提升公共服務能級

    推動一批重大醫療衛生設施建設。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做實做強區域性醫療中心。建成一批疾病防治設施,新增三甲醫療機構10家以上,新增三級乙等縣級疾控中心5個以上,實現三級醫療機構區(市)縣全覆蓋。

    提速重大文化設施建設。加快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設,建設一批世界級的天府文化地標項目,深入實施區(市)縣國有綜合博物館“一館工程”建設行動,統籌協調建設一批標志性演藝場館,全市國家級博物館、圖書館、演藝場館等天府文化地標達到130座以上。

    加快重大體育場館建設。對標國際一流,完善賽事場館設施,構建舉辦國際綜合性賽事的場館體系和運營體系。推動建成“成都天府國際競技訓練基地”,推進區(市)縣級“一場一館一池兩中心11”全覆蓋。

    統籌推進其他重大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各類重大公共建設前期研究階段,應科學規劃,嚴格落實生態環境評價要求,充分考慮與周邊地塊和社會環境的相容性,規避、減少鄰避問題產生的影響。高質量建設空港新城成都體育學院、成都科學館等一批教育、科技、會展、旅游重大公共服務設施,促進城市能級和核心功能全面提升。

    專欄10:重大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u優質醫療資源擴容計劃。推動成都天府新區華西天府醫院、四川華西國際醫院、成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四期工程、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青白江婦女兒童醫院、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錦江院區二期工程、成都骨科醫院改擴建工程等重大醫療項目建設。

    u文化地標建設行動。完成成都市文化館新館、成都人文藝術圖書館、天府美術館、當代藝術館、四川大學博物館群、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張大千藝術博物館、金融城藝術中心、成都考古中心、天府藝術公園、白鹿鉆石音樂廳、川劇藝術中心、天府文化中心(東華門遺址公園)、成都樂團音樂廳(露天音樂公園音樂廳)、成都中國書法館等大型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全市國家級博物館、圖書館和演藝場館等天府文化地標達到130座以上,其中國家級博物館達到23座。

    u重大體育場館建設行動。完善賽事場館設施,建成東安湖體育公園、鳳凰山體育公園、天府奧體公園、成都國際運動訓練基地等具有國際水準、功能復合的場館設施,結合2023年亞洲杯足球比賽、2024年羽毛球湯尤杯、2025年世界運動會等改建一批市、區級場館,啟動成都天府國際競技訓練基地籌建工作。各區(市)縣完成1個公共體育場、1個公共體育館、1個公共游泳池、1個全民健身中心、1個國民體質監測中心的體育公共場地設施配置。

    4. 強化公服領域新技術運用,推動公服設施智慧化

    利用新技術進行供需精準預測。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在偵測、分析和整合城市人口、土地、設施使用、需求等方面的運用,建立數據動態監測、定期評估和及時維護機制,制定多情景應對策略和調整實施策略,預測公共服務需求變化趨勢,增強適應城市發展變化能力。

    推動一批創新智慧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以大數據、物聯網等智能科技賦能公共服務設施,打造一批智慧化特色場館、智慧停車場、智慧社區綜合體等智慧化公共服務設施。

    推進公共服務設施綠色低碳發展。制定出臺公共服務設施綠色建筑執行標準,推動市級重大公共服務按綠色節能建筑三星實施建設。加強新型光伏材料的應用,試點推動醫院等重大公共服務設施實現部分電力自給自足。進一步規范和加強新建建筑配建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管理工作,制定出臺新能源充電設施建設及運行維護技術要求,推動新建小區和公共停車場充電樁建設。

    專欄11:智慧公共服務建設工程

    u智慧場館建設。全面完成全市22個智慧場館建設并投入使用,實現體育場館管理智能化、服務智慧化。

    u智慧停車場建設。協同城市發展和空間布局,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新建105個智慧停車場。

    u智慧社區綜合體建設。加快在社區綜合體布設自助公共服務終端,打造數字化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建設智慧社區綜合體試點50個。

    u其它智慧公服設施建設。圍繞智慧城市理念,建成一批智慧運動健身設施、智慧教育設施、智慧醫療設施、智慧文化設施。

    u充電基礎建設。新建公共停車場按不低于20%的比例配建充電樁;新建小區充電樁配建比例不低于20%,按車位100%比例預留配電容量、電纜管線、綜合計量箱等充電樁安裝條件,并與新建建筑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同步使用。

    (五)加快推進軌道交通建設,引領城市發展格局

    1. 推動同城化軌道交通發展,構建軌道上的都市圈

    推行國鐵公交化運營。優化都市圈鐵路運力資源配置,充分利用成渝中線、成都外環鐵路等富余能力,加大鐵路公交化改造力度,強化遠郊區(市)縣與中心城區軌道交通聯系,力爭2025年底形成“一環七射”公交化運營網絡,使我市境內鐵路公交化運營總里程達560公里,有力支持軌道上的都市圈建設。

    加快市域(郊)鐵路建設。全面貫徹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戰略部署,加快建設市域(郊)鐵路成都至資陽線(S3),規劃建設成都至德陽線(S11)、成都至眉山線(S5)、龍泉至天府機場線(S13),改造寶成鐵路并規劃建設青白江至金堂等市域(郊)鐵路,全力推動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支撐東部新城戰略實施和國際鐵路港大港區發展。到2025年末,建成成都至資陽線(S3),其余4個市域(郊)鐵路項目均實現開工建設。

    專欄12:市域鐵路建設

    u成德眉資市域(郊)鐵路建設。(S5、S11)市域(郊)鐵路成都至資陽線起于福田站,止于成渝高鐵資陽北站,為資陽與成都同城主通道,兼具資陽直達天府國際機場功能。成都至眉山線起于紅蓮站,止于眉山音樂廣場站,為眉山與成都同城主通道。成都至德陽線起于鳳臺三路站,止于德陽北站,為德陽與成都同城主通道。

    u東進市域(郊)鐵路建設(S13)。龍泉至天府機場線起于青臺山站,止于天府機場34號航站樓站,為聯系中心城區與東部新城區的市域快線,同時也是服務天府國際機場的重要交通配套工程。

    u大港區市域(郊)鐵路建設。寶成鐵路公交化改造及新建青白江至金堂線,線路起于成都站,止于金堂南站。項目建成后打通成都北改的客流交通廊道,放大一帶一路國際鐵路通道功能和蓉歐班列品牌效應。

    2. 高質量推進市域地鐵建設,補強軌道交通網絡

    穩步推進第四期規劃的176公里地鐵項目建設,到2025年末,實現地鐵運營里程695公里??茖W編制城市軌道交通第五期建設規劃,在前期研究階段,同步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研究,優化完善對大客流集散點和重點功能區的軌道服務,補強軌道交通網絡功能,提升中心城區軌道交通網絡服務水平,擴大遠郊市縣軌道交通覆蓋范圍,結合國家報批政策要求及我市財政可承受能力,力爭獲批160公里以上并實現開工。

    3. 推動西部片區旅游軌道建設,助推鄉村旅游發展

    在西部片區等中心城區外圍合理選擇發展中低速磁浮、有軌電車、空軌等制式,形成城市軌道交通多制式協調發展新格局,助力西部片區國家城鄉融合發展實驗區建設。推動西部片區旅游軌道交通規劃建設,增強機場、鐵路樞紐到重要旅游景點“快進慢游”基礎設施功能。到2025年末,建成運營有軌電車等中小運量軌道交通70公里,西部片區力爭開工建設1個旅游軌道交通項目。

    4. 加快實施TOD綜合開發,重塑城市空間形態

    堅持“產業優先、功能復合、站城一體、生活樞紐、公園社區、文化地標”理念,加強TOD綜合開發策劃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科學推動市、區兩級TOD綜合開發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市級統籌實施的陸肖站、行政學院站、三岔站等首批14TOD示范項目建設,力爭“十四五”末實現示范項目呈現;積極挖潛地鐵車輛基地開發價值,扎實抓好后續項目儲備落地;探索“TOD+城市有機更新”開發模式,拓展TOD綜合開發陣地。指導區(市)縣啟動屬地TOD綜合開發項目,推動獨角獸島站、茶店子站等TOD項目開工建設。到2025年末,力爭全市開工建設60個以上TOD綜合開發項目。

    5. 強化軌道公交慢行有機融合,引導綠色低碳出行

    堅持公交優先發展理念,以軌道交通為中心統籌強化“軌道+公交+慢行”融合發展與高效銜接,構建“軌道引領、公交優先”格局。出臺城市軌道交通站點與周邊交通一體化、功能一體化、空間一體化、景觀一體化的相關設計導則,指導城市軌道交通站城一體化打造及接駁設施建設,實現站點周邊地上地下空間有效利用、軌道與其他交通方式有效接駁。依托軌道交通站點全面優化公交線網,強化公交接駁換乘,到2025年末,錦江區、成華區、武侯區、青羊區、金牛區、高新區軌道站點周邊50米公交接駁站覆蓋率不低于85%。推進自行車道、過街設施建設,推進天府綠道“結鏈成網”,中心城區形成自行車道骨干網絡1000公里,累計建成天府綠道超10000公里,構建“機非分離”、安全便捷,有效串聯居住組團、產業節點、重要功能區的高品質慢行交通系統,全面實現社區綠道直通“家門口”。

    (六)推進市政基礎設施智能化建設,提高市政設施功能品質

    1. 優化市域綜合交通體系建設,提升城市通勤效率

    持續加強市域路網建設。加快天府大道北延線和東西城市軸線(東段)項目建設,引領新區城市發展,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成德眉資一體化發展  。按規劃標準加快完善中心城區“環+射”快速路、主干路網,構建完整的路網體系。全力打通區(市)縣跨界區域的“斷頭路”,優化片區路網結構,提升區域通行能力。加快構建產業功能區骨干路網,打通產業功能區對外連接通道,強化園區級道路互聯互通,保障園區內外交通。推進中心城區普通公路市政化改造、運營、管理,合理優化道路斷面,促進區域快速互聯互通,形成城市交通新循環。

    推進道路結構提檔升級。落實公園城市街道一體化建設理念,打造城市街道“U”型空間一體化場景。開展交通基礎設施綠色化提升改造,加強材料循環利用,推進市政道路裝配式應用。挖掘中小街道交通潛能,優化路權分配和片區交通組織,形成有機接駁、高效循環交通體系。建立城市道路運行效率動態評估機制,識別和分析道路交通出行特征,改善道路交通功能,多措并舉開展交通擁堵治理,提升城市通勤效率。

    專欄13:市域路網建設

    u支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加快推進東西城市軸線(東段)和天府大道北沿線(成都段)建設,完善片區路網結構,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和都市圈建設。全力推進火車北站擴能改造市政配套工程,優化蓉北商圈路網結構,提升賽云臺路、商貿大道的橋梁、道路等其他市政配套設施。

    u中心城區骨干路網建設。加快推動武侯大道、成華大道、成龍大道等市級快速路和主干路道路改造建設。到2025年末,完成成都市中心城區規劃快速路網及市級主干路剩余40公里里程道路改造,提升路網快進快出能力,提升城市道路品質,助力公園城市場景營造。

    u其他城市道路建設。各區(市)縣加快推進次干路網建設。打通區域斷頭路,全市每年不低于20條。加快推進中心城區綠道建設,累計完成400公里。

    2. 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運行效率

    加快推進基于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以下簡稱“新城建”),以“新城建”對接“新基建”,整體提升城市建設水平和運行效率。在“十四五”期間,將分步推進城市信息模型(CIM)平臺建設等6項試點任務,充分釋放新城建投資需求潛力,積極推進“新城建”項目落地見效。

    推進城市信息模型(CIM)平臺建設。對接城市“規建管”相關平臺,整合匯聚城市基礎數據(GIS)、物理形態數據(BIM)和實時動態數據(IOT),構建和管理城市三維空間,打造智慧城市基礎平臺。全面推進CIM平臺在城市體檢、智慧市政、智慧社區、智慧交通等領域的基礎支撐應用,支撐構建“CIM+”應用體系。

    推進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建設。以CIM平臺為數字底座,建設市、區(市)縣兩級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匯聚共享城市運行管理服務數據資源,推動智慧管網、智慧物業、智慧工地、智慧交通、智慧水務(預警、防災)有效對接,打造城市運行管理服務智慧應用場景,實現“管理服務一門戶、賦能服務一中樞、指揮協調一體系、信息發布一口徑、運行監測一張圖、數據資源一個池”,促進城市治理從數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讓城市運行更聰明、更智慧,公園城市建設更加韌性、安全。

    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緊扣“協同發展”思路,以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應用為基礎,以裝配式部品部件標準化、信息化發展為抓手,以試點項目建設為載體,在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設施建設工程項目中,開展施工圖設計、施工、驗收等環節的試點運用,逐步建立并完善BIM技術應用管理平臺,推動部門、企業、人員、建材、器械等依托BIM技術應用管理平臺實現信息共享和相互協作,實現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

    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采用“車、路、云”一體化系統構架,開展車路協同智能網聯基礎設施部署,探索“車城網”等運營管理平臺建設,試點多等級智能網聯汽車示范應用。率先在成都經開區(龍泉驛區)和成都高新區開展片區試點,建成投用中德智能網聯汽車試驗基地,常態化開展車聯網、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結合龍泉驛區全區全域開放目標,完成龍泉驛區重點試點片區范圍內車路協同試點任務;建成新川創新科技園片區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實現試點區域內“5G+車聯網”自動駕駛應用場景,探索無人駕駛在公開道路的商用服務;在有條件區域同步開展車路協同發展應用場景試點示范。

    推進智能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在新、改(擴)建城市道路及設施設備更新過程中,同步規劃部署智能化終端感知設備建設條件,逐步構建城市道路感知體系,實現重點區域基礎設施運行數據的全面感知和自動采集,推動智慧城市智能化基礎設施。以強化智慧多功能桿12為載體打造智能化基礎設施底座,實現智能化設施設備的集約設置,一體化掛載。同步統籌地上市政基礎設施和地下管線物聯感知設備建設,高質量謀劃一批智能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探索C-V2X車聯網路測設備建設,開展與5G網絡、衛星導航位置服務基準網絡的聯合組網,實現交通運行管理和智慧停車、充換電設施等公共服務設施的系統聯動及信息共享,為智慧城市建設賦能。

    加快推進智慧社區建設。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實施社區公共設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和管理。建立智慧物業管理服務平臺,推動物業服務企業大力發展線上線下社區服務業,接入電商、配送、健身、文化、旅游、家裝、租賃等優質服務,拓展家政、教育、護理、養老等增值服務,滿足居民多樣化需求。

    專欄14: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u市級城市信息模型(CIM)平臺建設。統一構建城市數據基礎底座,對接規建管相關平臺,匯聚城市基礎數據(時空基礎數據、資源調查數據、規劃管控致率公共專題數據等)、物理形態數據(三維模型數據城市部件數據、工程服務項目數據等)和實時動態數據(城市感知數據、社會化大數據等),提供數據處理、融合分析和模擬仿真等服務。

    u市級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建設。構建智慧蓉城運行管理平臺核心系統,建設覆蓋全市的監測預警、指揮調度、決策支持、事件流轉、監督評價等核心信息系統,建設AI算力算法中心、區塊鏈、融合服務平臺等共性應用支撐。

    u市級城市體檢信息平臺建設。積極推動建立常態化的體檢數據采集機制,將城市體檢指標梳理成最小單元數據,通過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抽取體檢指標中的關聯數據,匯聚至體檢平臺中的城市體征功能模塊,通過與體檢平臺中指標參考值功能模塊進行比對,自動計算形成體檢結論,利用城市信息模型(CIM)平臺數據,形成有時空點位表達的可視化界面進行展示。

    u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應用管理平臺建設。結合工程建設項目流程和業務管理需求,建設基于BIM技術應用的施工圖審查、施工管理、竣工驗收業務功能系統和建設領域資源共享平臺,推動成都市工程建設項目的數字化、信息化發展。

    u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試點。構建“2+N”試點建設模式。“2個片區重點打造成都經開區(龍泉驛區)智能網聯汽車示范應用,穩步推進成都高新區智慧城市建設。“N個試點項目在其他區域開展車路協同示范應用,如一環路、錦江大道等新、改(擴)建城市道路,金牛區北斗園區、東部新區簡州新城等園區開展車路協同示范應用項目。

    3. 加強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加快探索空間綜合開發利用。以健康、舒適、綠色為導向,優化地下空間環境,促進地下地上協調開發建設,推動地下空間功能從單一支撐城市運行向多元復合轉變。結合軌道交通、新城成片開發、舊城有機更新、地下交通設施建設,推動地下空間規?;?、區域化開發,重點推進交子金融商務區、天府總部商務區、SKP及周邊區域等為代表的成片開發區域地下空間建設。力爭到2025年末,實現市區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新增面積約3000萬平方米,形成上下一體、有序集約的地下空間系統。

    加強地下空間規劃建設管理。出臺《成都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條例》,提升地下空間法制建設水平。加快推進《成都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強化規劃引領。研究制定《成都市地下空間建設管理技術規定》,強化技術指引。加快建立地下空間綜合信息管理平臺,推進地下空間智能化管理。

    (七)開展韌性安全城市建設,保障城市安全運行

    1. 推進韌性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城市防洪防澇能力

    構建彈性基礎設施網絡。將韌性標準融入城市規劃體系,提高城市重要建筑和生命線系統等關鍵設施設防標準等級,優化防災減災空間,增強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堅持防御外洪與治理內澇并重,優化流域防洪工程布局,健全源頭減排、管網排放、蓄排并舉,超標應急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實現老城區歷史上嚴重影響生產生活秩序的易澇積水點全面消除,新城區不再出現“城市看?!爆F象。

    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保護市域生態本底,推進綠廊、綠楔、綠帶等生態廊道建設,強化城市生態空間和生態網絡的修復保護。通過海綿城市建設,提高城市年徑流總量控制率。老城區以問題為導向,結合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城市水環境改善、城市綠地建設等工作,實施下凹式綠地、雨水花園、透水鋪裝等低影響開發措施,減少片區雨水凈流量,實現“項目+海綿13”。新城區以目標為導向,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落實到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逐步形成“源頭減排-管網排放-排蓄結合-超標應急”的海綿城市建設系統。

    推進地下綜合管廊成網。持續推進地下綜合管廊與道路一體化建設,中心城區加快“環+射”綜合管廊布局成網,天府新區加快“六橫五縱”綜合管廊布局成網,東部新區重點推進“三橫一縱”綜合管廊布局成網。周邊區(市)縣按照管廊專項規劃要求,結合區域交通性干道、商業核心區道路建設等統籌實施地下綜合管廊。統一建立地下綜合管網基礎信息庫,提升智慧化管理水平,完善地下綜合管廊智能監控“1+2+N”智能管理體系14,建立規劃、設計、施工、運維管理各階段數據為一體的地下綜合管廊“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

    補齊地下管線建設短板。在城市道路新建、改(擴建)過程中,同步統籌建設配套地下管線,逐步提升地下管線智慧化管理水平,合理設置地下管線智能監測設施,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進行地下管線全過程建設管理。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結合排水管網普查成果,提升地下管線標準,治理管網病害,實施雨污分流,對易澇點進行專項整治提升。

    2. 健全城市安全管理機制,提高重大風險防控能力

    完善重大安全風險聯防聯控機制。加強城市災害事故風險隱患排查評估,持續開展安全隱患整治,提高自然災害和重大事故預測預警能力。制定城市建設領域重大風險預案,強化應急響應機制,切實保護群眾生命安全。在片區城市更新改造中,同步推進燃氣、供排水等老化地下管道更新改造,提升市政公用設施運行能力和安全。積極推進全市房屋建筑風險自然災害普查,強化老舊房屋安全隱患排查,形成C、D級危房臺賬,通過修繕加固、更新改造、原址重建等方式動態消除安全隱患。

    強化應急避難場所建設     。合理布局應急避難場所,強化體育場館等公共設施和建筑的應急避難功能。加快推進各類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實現人均應急避難場所面積不低于2平方米。完善避難及微型防災設施,注重地下空間建設與人防工程結合,打造城市安全空間體系。在高層建筑、大型商業綜合體等人員密集場所同步規劃布局火災防控設施,加強消防安全監測和滅火救援能力建設。

    推進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全面達標。提升施工圖抗震設防設計質量,開展抗震設防專項審查,確??拐鹪O防相關規定全面落實。強化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現場施工質量監督,確??拐鹪O防要求落實。推進新技術、新材料等在房屋建筑和基礎設施領域的運用提高抗震防災能力。開展既有重要建筑抗震鑒定及加固改造,新建、改(擴)建工程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進行抗震設防,不斷提升城市設防水平和能力。

    (八)大力推進建筑綠色發展,促進城鄉建設轉型

    1. 推進綠色建筑發展,助力美麗公園城市建設

    提升綠色建筑質量。推動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建成高品質綠色建筑,鼓勵發展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與老舊小區改造同步實施老舊建筑節能、減排、節水、降噪、雨污分流和管網改造等綠色化改造。積極推廣空氣源、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

    健全綠色建筑管理機制。推動出臺成都市綠色建筑促進條例,建立完善從立項、規劃、設計、建設、運行、改造以及綠色建材、技術推廣等管理制度,形成全鏈條閉環管理。加快實施綠色建筑標識管理制度,支持企業申報綠色建筑標識。加快建立“互聯網+監管”的建筑用能管理機制,升級完善“成都市綠色建筑能耗監測信息化系統”,實行大型公共建筑運行在線監測。

    實施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行動。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重大戰略決策,按照“1+N”政策體系,研究制定我市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行動方案,明確目標任務和實施路徑。完善建筑規劃、設計、建設、運行、改造過程中碳排放控制標準、技術及產業支撐體系,推動建筑行業低碳發展的技術創新和工程創新,逐步實施公共建筑能耗限額管理。

    專欄15:綠色建筑發展

    u開展綠色建筑創建行動。出臺《成都市綠色建筑創建行動實施計劃》,實施全面提升綠色要求、強化全過程管理、規范標識評價管理、推動能效水效提升、推進綠色化改造、開展試點示范、推進裝配式建筑發展、加強技術材料推廣應用9項重點任務。

    u推動能效提升。城鎮新建民用建筑嚴格落實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在新建民用建筑全面執行建筑節能65%設計標準的基礎上,制定《成都市民用建筑節能設計導則及審查要點》,進一步提升建筑節能設計標準。

    u推進綠色化改造。大力實施包含建筑節能、減排、節水、降噪、雨污分流和管網改造等內容的既有建筑綠色化改造。

    u開展試點示范。鼓勵開展綠色建筑+健康設計,鼓勵建設高星級綠色建筑。選擇適宜項目開展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試點示范,總結實施經驗,推廣適宜技術措施。

    2. 轉變工程建造方式,創新驅動行業轉型升級

    加強系統化集成,推動建筑工業化。優化構件和部品部件生產,提高產品配套能力和質量水平。大力推進裝配式建筑應用,完善符合成都實際的裝配式建筑政策體系、技術體系、監管體系和人才培育體系,形成良好市場機制和發展環境,逐步形成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集成化應用和全生命期智能化管理。大力發展鋼結構建筑,推廣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發展裝配式裝修,推廣管線分離、一體化裝修技術。

    積極推行工程總承包和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完善工程總承包相關配套管理制度,培育具有工程總承包能力的建筑企業,完善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技術標準和合同范本,鼓勵政府投資項目、采用裝配建造方式的建筑及應用信息模型的項目優先采用工程總承包模式和實行全過程咨詢。

    專欄16:工程建造方式轉變

    u全面推進裝配式建筑。提高建筑裝配率,2021年起,全市城鎮新建建筑原則上全部執行裝配式建筑要求,單體或平均裝配率不低于40%。其中政府投資項目以及總建筑面積20萬平方米以上的居住建筑項目、居住建筑部分建筑面積20萬平方米以上的混合類項目,裝配率不低于50%。

    u培育裝配式建筑專業隊伍。大力推動建筑工人職業化發展,促進建筑業農民工向新時代建筑產業工人轉型。建立裝配式建造人才培養和發展機制,打造多種形式的多層次人才培養平臺,提升行業人才聚集度。

    u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加強技術攻關,加快突破部品部件現代工藝制造、智能控制和優化、新型傳感感知、工程質量檢測監測、數據采集與分析、故障診斷與維護、專用軟件等核心技術。加強應用場景建設,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重大產品集成創新和示范應用。

    u研究制定裝配式建筑計價依據。支持超出基本裝配率要求建設裝配式建筑,超出部分計入住房建設成本。

    3. 打造建筑業生態圈,實施延鏈補鏈固鏈強鏈

    推進建筑業縱向建圈強鏈。聚焦建筑業“微笑曲線”兩端繪制產業鏈全景圖譜,梳理區域布局、要素短板、關鍵技術等。向前端集成發展設計咨詢、建造技術研發產業,向后端拓展銷售、資產運營、工程檢測、項目管理、運營維護等產業。推進建筑檢測、財會、法律等建筑中介服務業專業化發展。構建產業發展創新體系,支持各類創新主體建設綠色建筑產學研創新平臺,設立綠色建筑發展專項資金,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投資我市建筑業專項發展。

    推進建筑業橫向拓展融合發展。向上游延伸大力發展建筑制造業,施工機械、建筑設備、新型建材等制造業,向下游融合大力發展中介服務、會展服務、租賃服務、金融保險、融資服務、樓宇經濟、要素市場服務、職業技能培訓等。建立跨行業產業聯盟,支持高校與企業合作,逐步形成具有較強研發和生產能力的齊全完善的總部企業、裝備制造基地、科技研發基地、物流配送基地和技術培訓基地。

    專欄17:建筑業生態圈打造工程

    u構建建筑產業生態圈。2025年在成都基本建成省級建筑產業總部園區,集聚建筑行業全產業鏈資源,實施鏈長制工程,積極推進建筑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構建建筑產業生態圈,成為引領全省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u加快產業功能區建設。在武侯區、龍泉驛區分別布局建筑服務業產業社區和建筑裝備生產產業社區,在簡陽市、金堂縣布局建筑制造業產業社區。

    u協同推進重大產業項目建設。協同推進西門子工業自動化產品生產及研發基地(三期)、天齊增材制造創新及產業基地、卡諾普工業機器人核心技術及智能機器人、高端智能數控裝備研究院、天府希望智谷智能制造基地、哈工大機器人科技產業園(二期)等重大項目建設,支撐建筑裝備產業發展。

    u舉辦建筑業展會。組織舉辦中國樓宇經濟全球合作大會、川渝住房城鄉建設博覽會成都館等國際化、高水平的建筑業展會,堅持打造中國(成都)建筑及裝飾材料博覽會(簡稱:成都建博會/CCBD)、成都國際家具工業展覽會等知名展會品牌等。每年組織舉辦1-2場國際化、高水平的建筑業展會。

    4. 推動行業高質發展,優化產業鏈全要素配置

    完善建筑業人才體系。深化建筑工人實名制管理,建立“兩場聯動”閉合監管體系,實現實名制上工、數字化驗證、電子化支付。加快引育高端建筑人才隊伍,積極推進職業教育內容改革,鼓勵企業和高等院校深化合作,加強建筑行業高端人才、產業化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加快現代化建筑產業工人培育,提升我市建筑質量水平,打造“成都建造”優質品牌。每年舉辦“成都市建筑職業技能人才大賽”,大力弘揚工匠精神。

    推進科技創新和信息化應用。加強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和核心技術攻關。加大建筑業研發投入和應用推廣,鼓勵企業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建設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和科技示范工程,建立健全科技評估制度,加快推進數字化技術創新和產業融合。完善全生命周期質量管理體系,全面實行工程質量保險制度。

    加快推進產業鏈數字化。發揮數字化引領、撬動、賦能作用,著力提升數字化生產力,推動數據賦能產業鏈協同轉型,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探索大數據在建筑業創新應用,利用區塊鏈技術建立可溯源機制,建立大數據輔助科學決策、市場監管和行業服務的機制。

    專欄18:建筑產業工人培育工程

    u打造現代化建筑產業工人技能形成體系。制定印發《成都市建筑產業工人培育行動方案》,構建產業工人培育數字化管理平臺,建立產業工人培育“專家庫”,錄制操作示范視頻、編制技能口袋書,充分利用信息網絡、在建工地、實訓基地、專業院校等優質資源,為廣大農民工提供“線上下線”結合的技能提升途徑。

    u全面開展產業工人技能考核和星級認定。建立由行業專家、建筑工匠、高級技師和監督人員組成的建筑產業工人考評員庫和巡考專家庫,通過信息化平臺對考評員和巡考專家評分全過程實施監督,依托在建項目、實訓基地、培訓機構等線下資源,在市、區兩級全面推進產業工人技能考核工作,根據考核結果予以星級認定,并與產業工人個人實名信息掛鉤。

    u建立產業工人培育行業激勵機制。優化信用評價管理條款,根據企業對現代化建筑產業工人的培育和使用情況予以信用加分。加大示范引領力度,將產業工人培育成果和技能大賽成績作為評選成都市建筑業企業“二十強”的重要標準。推進星級產業工人項目覆蓋,將星級產業工人的使用比例、使用時長、工資待遇等作為對建設項目評優評先的重要指標。

    u定期舉辦“蓉城技能人才大賽”。自2022年起每年籌備舉辦成都市建筑職業技能人才大賽,對獲獎的參賽選手按規定推選為“成都工匠”或授予“成都市技術能手”稱號,在項目評優評先、個人勞務撮合方面予以激勵。

    5.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拓展市場空間做強企業

    實施建筑企業做大做強行動。實施以效益為導向的總部經濟引進模式,支持外地優質企業將總部遷入我市。加速提升本地建筑業企業競爭力,培育行業領軍企業,支持國有建筑企業混合制改革,支持民營企業兼并重組,對外地遷入、新獲得特級資質,被世界500強收購的企業給予市場培育期,期間予以信用激勵。鼓勵本地優質設計、建設、開發、物業等企業擴大業務范圍,向“投建管營一體化”的城市綜合運營服務商轉型。

    深入拓展省外、海外市場。引導企業參與各類功能區、國家級新區、城鎮化試點地區建設。鼓勵全市建筑業企業與央企、省外企業建立戰略聯盟。加強與國內外知名承包商合作,支持外向型企業向國外高鐵、公路、電力、港口、機場、油氣長輸管道等基礎設施領域拓展。建立完善海外承包工程的項目協調機制、部門聯系機制、安全保障機制和信息服務機制。

    專欄19:產業結構優化程

    u落實《四川省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實施方案》。重點加強信息技術、冶金建材、機械裝備、醫藥化工等行業企業與建筑企業聯盟協作,推動以承包工程為主要形式的國際產能合作。

    u加快建筑業走出去步伐。探索建立省外企業戰略聯盟機制,完善出海企業服務機制;在十四五時期末,省外建筑業市場占比達到40%。

    (九)扎實開展村鎮建設行動,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1. 加快縣域中心鎮建設,提升城鎮建設質量

    強化中心鎮建設。培育“經濟發達、配套齊全、環境優美、文化厚重、治理完善、輻射廣泛”的省級百強中心鎮8個以上,推動有條件的省級百強中心鎮發展成為縣域副中心和現代新型小城市。結合產業功能區、特色鎮建設、川西林盤保護修復等工作,編制出臺我市中心鎮建設發展專項規劃,出臺中心鎮建設發展支持政策。強化中心鎮縣域支點功能,建設縣域教育、醫療、交通等公共服務次中心,依托中心鎮建設的輻射擴散效應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實施中心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集聚、環境風貌、文化傳承、城鎮治理“六大提升行動”,切實做好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后半篇”文章。

    推進城鄉設施建設一體化。加快實現城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護,統籌實施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健全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的建設機制,合理確定城鄉基礎設施統一管護運行模式。按照中心鎮、其他鎮、中心村、其他村公共服務設施和公共基礎設施基本配置標準,全面摸排設施短板,制定建設推進計劃,全面提升村鎮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水平。

    2.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提高農房建設品質

    推廣現代宜居型農房。深入開展新型農房建設試點,積極推廣輕鋼裝配式綠色節能的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的農房建設,建成一批“功能現代、結構安全、風貌鄉土、成本經濟、綠色環?!钡囊司有褪痉掇r房。

    提高農房設計和建造水平。加強農房設計和建設指導,制定《成都市農村住房建設質量安全管理辦法》和《成都市農村住房施工圖集》,建立鄉村設計工作站制度,指導各地落實農房建設質量基本標準和抗震設防要求。加強農村建筑工匠隊伍建設,持續開展農村建筑工匠培訓,“十四五”期間將全市農村建筑工匠隊伍擴展到6000人以上。建立農村建筑工匠信用管理評價制度,保障農村住房施工質量。

    加強農房安全質量管理。建立鄉村建設評價機制,全面開展鄉村建設評價工作,扎實有序推進農村房屋安全隱患整治工作,全面排查全市所有農村房屋安全隱患,2023年底前基本完成對存在安全隱患農村房屋的整治任務。大力推動“數字農房”建設,積極探索“互聯網+管理+服務+監督”模式,建立農房建設管理信息系統,打通農村建房審批鏈、服務鏈和技術鏈,推動農房精細化管理。

    (十)推進政務服務精細化建設,提升行業治理質效

    1. 深入開展城市體檢工作,推動城市治理精細化

    完善城市體檢評估機制。把城市體檢作為推進城市高質量發展、統籌城市發展與安全和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的重要抓手。按照“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要求,將公共服務設施、市政基礎設施、軌道交通、安全韌性、綠色發展、城市更新、歷史文化保護等納入評估指標體系,建立科學化、系統化指標體系,建立形成年度城市體檢問題整治評估制度、五年評估制度,用城市體檢統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系統治理城市病等突出問題??v深推進區級體檢,增加區級體檢的顆粒度,將體檢向街道、社區延伸,精準發現規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從專業的角度提出系統治理方案。

    完善城市體檢信息化平臺。結合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建設,將城市體檢指標梳理成最小單元的城市體征指標,推動城市體征指標數據實時動態更新,建立常態化的體檢指標數據采集機制,將體檢平臺嵌入“城市大腦”,為城市治理提供科學、系統的數據支撐,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向現代化、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邁進。

    2. 深化住建領域制度改革,打造公平可及營商環境

    持續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堅持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效能和工程質量安全雙提升。從方便企業和辦事群眾“一事一次辦”出發,深入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精準化分類改革,創新監管方式,全面推進政府審批運行方式、業務流程和服務模式數字化智能化。積極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實現項目審批“全程網辦”“一網通辦”,實現同一政務服務事項無差別受理、依申請類事項可網辦率100%、政務服務大廳辦理事項網上可預約率100%,進一步提高建筑領域行政審批效率。

    推進建筑業“放管服”改革。做好省級行政權力事項下放和承接工作。深化建設工程企業資質管理制度改革,加大企業資質申報指導力度,合理引導企業向“高精尖”方向分類發展。進一步放寬企業準入限制,全面實行企業資質審批“一網通辦”,推進資質審批電子化審查,強化資質審批事中事后監管。健全完善建筑市場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建筑業全覆蓋、建設全過程、建筑全周期的信用評價管理體系。實施信用主體動態化、差異化分級分類監管模式,推廣信用承諾制度,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和金融信息的共享整合機制。

    完善住建領域工程質量和投標管理機制。完善全過程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建立完善標準化工地管理體系和考評機制,全面落實各方主體的工程質量安全責任,推進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和全流程監管,全面實行工程質量保險制度,加強施工現場重大風險安全管控,完善監理制度和質量安全監管模式機制。完善建筑領域招投標機制,實行招投標與信用、資質掛鉤,推進全流程電子化招投標和異地遠程評標,推行銀行保函制度和工程保證保險,規范評標專家行為,加大招標投標信息公開公示力度。

    深入推進全面依法行政。完善住建領域立法體系,加快城市更新改造、住房租賃管理、商品房銷售管理等領域立法步伐。規范行業監管,完善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為基本手段,以重點監管為補充,以信用監管為基礎,以智慧監管為支撐的新型監管機制。開展“八五”普法15,提升住建領域法治素養和行業治理法治化水平。加強對涉及市場主體經濟活動相關政策措施公平競爭審查和行政規范性文件合法性審查,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公平競爭的規定和做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統籌協調城市建設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進一步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工作機制。充分發揮涉及城市建設項目的市重大辦、市軌建辦、市公建辦、市更新辦等各個市級領導小組的作用,統籌協調城市建設事業各項工作。加強與發改、規自等部門的相互協作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切實推動規劃實施。明確市級部門和區(市)縣政府的職責,強化部門協同、上下聯動,整體有序推進規劃的落地實施。

    (二)強化資金保障,積極推進城市建設

    堅持政府主導、市場主體、商業化邏輯,積極引入多元化市場主體參與城市建設。推動政府投資資金重點投向市政公用、公共服務、環境治理、產業配套等公共領域,有效防控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積極調動社會資本、市場主體、市民共同參與項目投建運,持續創新完善“項目清單+城市合伙人”機制。城市更新中探索建立“政府主導、國企搭臺、市場運作”的市場化融資模式,充分保障重大城市更新項目實施?;A設施領域積極推進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試點(REITS)。

    (三)完善監管考核,有效促進規劃實施

    建立健全督辦、巡查、跟蹤指導、考核評價、責任追究等機制,加強對各區(市)縣執行規劃、標準、目標的監督考核,依法動態開展十四五城市建設規劃年度跟蹤監測、中期評價和末期全面評估,監督各地及時整改,確保規劃高質量實施。強化對約束性指標完成情況的評價考核,嚴格落實本規劃確定的約束性指標管理,將主要指標納入各部門、各區(市)縣綜合評價和考核體系、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

     

    附件:1. 成都市“十四五”城市建設規劃重大項目

    2. 名詞解釋


    附件1

     

    成都市“十四五”城市建設規劃重大項目

     

    分類

    項目

    類型

    序號

    項目名稱

    項目具體內容

    建設周期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軌道

    交通

    1

    軌道交通資陽線(S3

    線路起于天府國際機場南側的軌道交通18號線福田站,止于資陽市內的成渝高鐵資陽北站,線路全長約38.7km,聯系東部空港新城、資陽臨空經濟區、資陽城區。

    2020-2024

    2

    市域(郊)鐵路成都至德陽線(S11

    線路起于韋家碾站,止于德陽北站,全長約70km,聯系成都市金牛區、新都區、彭州市和德陽市。

    2022-2027

    3

    市域(郊)鐵路成都至眉山線(S5

    成眉市域鐵路成都至眉山線位于成都市和眉山市境內。起于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經眉山市視高、黑龍灘景區、岷東新區,止于眉山市東坡區,紅蓮村南站~音樂廣場站,線路長57.69km,其中地下線長度9.88km,高架、地面及過渡段長度47.81km。

    2022-2027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軌道

    交通

    4

    市域(郊)鐵路龍泉至天府機場線(S13

    線路起于青臺山站,止于天府機場34號航站樓站,線路長約50.8km。

    2022-2028

    道路

    提升

    5

    東西城市軸線(東段)工程

    東西城市軸線(東段)起于繞城高速,止于金簡黃快速路,串聯中心城區、龍泉山、成都東部新區、簡陽市,全長約55.9km,新建具備快速通行能力的城市主道路,涉及新建立交節點和下穿隧道,慢行系統全線貫通。

    2022-2025

    6

    天府大道北延線(成都段)工程

    天府大道北延線(成都段)起于北三環路,止于成都德陽界,總長約36.3km,規劃設計為具備快速通行能力的城市主干路,涉及新建立交節點和下穿隧道,慢行系統全線貫通。

    2019-2025

    7

    天府大道北延線(成都段)工程

    天府大道北延線(成都段)起于北三環路,止于成都德陽界,總長約36.3km,規劃設計為具備快速通行能力的城市主干路,涉及新建立交節點和下穿隧道,慢行系統全線貫通,設計預留快速公交和其他大運量交通建設條件。

    2020-2025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公共

    配套設施

    8

    空港新城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天府校區

    建設天府校區,包括教學樓、圖書館、宿舍、食堂、運動場所、12個科研實驗室、6個行業實訓基地和中國民航高原醫學研究中心。

    2020-2021

    9

    天府新區中國科學院大學成都學院

    建設綜合教學、圖書情報、學術交流中心、學生公寓、食堂、室內外活動中心等,總建筑面積約8萬平方米。

    2020-2023

    10

    成都科學館項目

    建設科學館功能用房、設施設備、地下室及室外總圖工程,項目總建筑面積9.57萬平方米。

    2020-2023

    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

    公共服務提升工程

    11

    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工程

    推進龍泉驛區中國東盟藝術學院教學樓改建及新校區建設項目、簡州新城北京吉利學院遷建成都項目、溫江區四川理工技師學院擴建項目、空港新城成都體育學院整體遷建一期、淮州新城職業教育培訓中心、淮州新城職業教育體驗中心、成都市體育運動學校改擴建等項目。

    2019-2023

    12

    公共衛生體系提升工程

    推進成都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重大疾病及健康危害因素檢測能力提升項目、成都市公共衛生臨床醫療中心三期項目和四川省公共衛生綜合臨床中心等項目。

    2020-2023

    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

    公共服務提升工程

    13

    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工程

    推進成都天府新區華西天府醫院、成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四期工程、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錦江院區二期等30個工程項目建設。

    2020-2023

    14

    文化地標建設工程

    推進成都自然博物館、四川大學博物館群、成都張大千藝術博物館、金融城文化中心(成都美術館)、天府文化中心、川劇藝術中心改擴建、成都考古中心、金沙演藝綜合體、成都圖書館新館、天府美術館、當代藝術館、成都露天音樂公園樂團駐場、杜甫草堂古籍保護展示中心(成都中國書法館)等項目。

    2020-2022

    15

    學位供給增加工程

    推進“高中普及攻堅”行動2020年項目,建設華陽中學香山校區、天府五街南側一中、職教創新創業實訓中心項目等16個項目。推進2020年中小學新建項目(三年攻堅),新建中小學65所。

    2019-2024

    16

    優質養老服務水平提升工程

    推進簡陽市綜合社會福利中心和金堂縣社會福利院遷建等項目。

    2019-2022

    17

    特殊教育提升工程

    推進市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建設項目、市特殊教育學校提升項目、第五十二中學基礎建設、成都青少年培訓基地建設等項目。

    2020-2022

    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

    TOD綜合開發項目

    18

    推動昌公堰站、四川師大站、馬廠壩站、三岔站、陸肖站、雙鳳橋站、龍潭寺東站、行政學院站、二江寺站、鐘家灣站、雙流西站、梓潼宮站、新津站、廖家灣站等14TOD綜合開發示范項目建設工作,力爭累計啟動60TOD項目。

    2019-2025

    老舊片區改造項目

    19

    八里莊工業遺址片區城市更新

    項目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成華區,范圍為中環路二仙橋西路南北兩側,實施范圍占地面積約1368畝,總投資約76.1億元。將成華區中環路二仙橋西路南北兩側以延續工業文化為特色,通過“文創+”“園區+”發展思路,利用工業遺產文化資源,打造“音樂演藝、影視傳媒、數字娛樂”三大文創產業生態,對區域的工業文化進行再活化和再塑造,實現老廠區、老廠房活化利用。

     

    2020-2025

    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

    老舊片區改造項目

    20

    下澗槽片區城市更新(一期)

    項目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成華區,北至東華一路,東至十里店路,南至中環路二仙橋東路段,西至二仙橋北路,總占地面積約1337畝,總投資約56.1億元,擬分為一、二期實施。項目范圍包括理工大片區和二仙橋片區,改造內容涉及量子娛樂、滑板公園、大師講堂的一體化改造等,考慮發揮工業遺存的元素,實現軸線展開、片區聯動發展,采取多元化的市場經營手段,以精細化管理降低運營成本,確保項目實現盈虧平衡。

    2021-2025

     

    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

    老舊片區改造項目

    21

    清源路片區城市有機更新

    項目位于蓉都大道以西,桂湖東路以南,外南街以東,南門河以北,片區總占地約750畝,位于地鐵三號線鐘樓站和馬超西路站之間,擬打造最具新都風味的城市有機更新示范區,建設游人如織的商業街區、人文薈萃的創意空間;可閱讀、有溫度的社區聚落,重點實施承載美好生活愿景的社區綜合體、創造美學體驗的文創交流空間、提供創意體驗場所的商業街區、綠色生態共享的濱河綠道和品質宜居的居住社區。

    2021-2024

    22

    臨邛古城·文脈巷片區街巷復興項目一期-建設

    項目位于天慶街以及南,南街以西,長松路以北,花園巷以東,占地面積約106畝,規劃建筑面積約12萬平方米。項目按照建新有舊的理念,以“一街四巷連七坊,三社六館重九院”為空間規劃布局,通過建設公館酒店區、歷史人文區、非遺文創區、特色名店區、地域民俗區、文脈歷史傳承區7個主題街巷承載傳統“院落”意象呈現。以“大店國際范、小店臨邛味”為業態及產業構建,以首店經濟重構古城全新消費場景,疊加多元化商業業態,激活項目晝夜經濟,提升街區持續活力。

    2020-2023

    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

    老舊片區改造項目

    23

    彭州龍興寺歷史文化特色街區城市有機更新

    項目位于彭州市,對龍興寺片區一期核心區304畝(商業135畝,市政道路116畝,公園綠地53畝)進行綜合開發,建設特色商業步行街、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綠地景觀及11條市政道路。

    2020-2023

    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項目

    24

    推進通濟橋街122號、三岔橫街1號、玉林西路13號、肖家河正街43號、經天路5號院、浣花北路26號、工人村19棟院、撫琴街南二巷14號、玉林東街46號、雙橋路2495棟等2555個老舊小區改造,改造內容涉及安防設施、公共部位維修、屋面防水、生活垃圾分類、路面硬化、樓道翻新、外立面翻新、化糞池及排污管道改造、供水、供氣、線路序化、改造管理用房、停車棚、整治小區及周邊綠化、照明、增設休閑座椅和健身設施、增設快遞存放設施、便民服務等,涉及天府新區、東部新區等21個區市縣。

    2021-2025

    歷史文脈保護利用

    25

    推進錦江區春熙路的聯升巷打造,武侯區的大學路與林蔭街風貌提升。推進文殊坊—文創社區、文殊坊—妙圓劇場、文殊坊—空林博物館、散花樓與彩虹吧及醉梅軒等7個天府錦城提升項目,植入新型功能業態。

    2020-2025

    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

    軌道交通

    26

    13號線一期

    軌道交通13號線一期工程,起于瓦窯灘站,止于龍安站。線路全長約29.07km,全部為地下線。

    2019-2024

    27

    10號線三期

    軌道交通10號線三期工程,起于人民公園站,止于太平園站(不含),線路全長約5.87km,全部為地下線。

    2019-2024

    28

    18號線三期

    軌道交通18號線三期工程包含北延段、臨江段,其中北延段:起于火車北站,止于火車南站(不含);臨江段:起于機場北站(不含),止于臨江站。線路全長約13.55km,全部為地下線。

    2019-2025

    29

    17號線二期

    軌道交通17號線二期工程,起于機投橋站(不含),止于高洪站,線路全長約24.76km,全部為地下線。

    2019-2024

    30

    19號線二期

    軌道交通19號線二期工程,起于九江北站(不含),止于天府新站。預留合江站,線路全長約42.87km,全部為地下線。

    2019-2023

    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

    軌道交通

    31

    27號線一期

    軌道交通27號線一期工程,起于石佛站,止于蜀鑫路站,線路全長約24.86km。

    2020-2024

    32

    30號線一期

    軌道交通30號線一期工程,起于雙流機場2航站樓站,止于白鶴林站,線路全長約26.284km,全部為地下線。

    2020-2024

    33

    8號線二期

    軌道交通8號線二期工程,分為西南延和東北延,其中西南延段:起于龍港站,止于蓮花站(不含)。東北延段:起于十里店站(不含),止于桂龍路站。線路全長約7.81km,全部為地下線。

    2020-2024

    34

    第五期建設規劃

    以“完善整體網絡、提高線網覆蓋程度”為導向,科學編制城市軌道交通第五期建設規劃,完善對大客流集散點和重點功能區的軌道服務,補強軌道交通網絡功能,提升中心城區軌道交通網絡服務水平,擴大遠郊市縣軌道交通覆蓋范圍。第五建設規劃力爭在2024年獲批,獲批規模力爭達160km以上,獲批項目于2025年前全部實現開工建設。

    2024年獲批

    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

    基礎設施提升

    35

    城市“環+射”快速路體系完善工程

    續建草金路(晉陽路、永康路一線)改造工程、杉板橋路改造工程、沙西線(西華大道)改造工程、羊西線(蜀西路、西芯大道一線)改造工程項目,總長約31.9km;擬建成華大道(三環-繞城)、武侯大道(三環-繞城)、成龍大道(三環-繞城),總長約15.5km。

    2020-2025

    36

    城市主干路網品質提升工程

    結合中心城區城市更新,持續提升中心城區主干路網體系,按照街道一體化建設原則,研究川陜路、成洛大道(二環-三環)、成龍(二環-三環)等40km城市主干路工程。

    2020-2025

    37

    中心城區慢行系統品質提升工程

    整合既有規劃的三級綠道體系,優化提升中心城區自行車道約900km,構建安全、便捷、順暢的自行車道系統,并同步完善人行道和道路兩側綠化景觀,整體提升慢行空間品質,促進中心城區軌道、公交、慢行交通“三網融合”。

    2020-2025

    38

    火車北站擴能改造市政配套工程

    火車北站擴能改造市政配套工程包括賽云臺路、商貿大道的橋梁、道路等其他市政配套設施。

    2020-2025

    39

    “斷頭路”打通

    每年不低于20條。

    2020-2025

    綜合管廊

    40

    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系統成網建設工程

    統籌持續推進管廊建設,構建管廊成片成網,規劃建設規模約154km。

    2020-2025

    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

    海綿城市

    41

    中心城區海綿城市建設項目

    全市綜合防澇提升工程:全面消除現存歷史上嚴重的易淹點(區),開展中小河道提標整治工程,老舊小區改造實施海綿+。開展全市104座下穿隧道提標改造工作,排澇能力提升至50年一遇。推進成都市環城生態公園生態修復綜合項目(西片區),推進城市綜合海綿體建設。

    2020-2025

    海綿城市

    42

    天府新區和東部新區海綿城市建設

    天府新區推進麓湖、興隆湖、中央商務區連片海綿示范區建設,按照海綿理念推進水系建設、河道整治工程,統籌推進海綿型綠廊、綠地公園、道路建設。東部新區在推進海綿基礎設施建設中同步推進污水干管、廠站建設,開展中小流域整治。

    2020-2025

    公共配套設施

    43

    重大公共體育場館建設

    推進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成都大運村項目、東安湖體育公園(主體育場、游泳跳水館、多功能體育館、小球館)、鳳凰山體育公園和溫江CBA賽事中心等項目。

    2018-2021

     

     


    附件2

     

    名詞解釋

     

    1. 公園城市:是指以人民為中心、以生態文明為引領,將公園形態與城市空間有機融合,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相宜、自然經濟社會人文相融、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現代化城市,是開辟未來城市發展新境界、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發展高級形態和新時代可持續發展城市建設的新模式。

    2. 一山連兩翼:一山指龍泉山,兩翼指中心城區、東部新區。

    3. TOD:即以公共交通引導的城市開發建設模式,指以公共交通站點(軌道交通等)為中心,在站點500米到800米(510分鐘步行)范圍內進行混合功能及高密度開發,通過城市公共交通與土地協同發展的模式,構建集工作、商業、文化、教育、居住等為一體的城市中心,打造“人行友好”的綠色慢行出行體驗。

    4. 綜合管廊: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個隧道空間,將電力、通信,燃氣、供熱、給排水等各種工程管線集于一體,設有專門的檢修口、吊裝口和監測系統,實施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和管理。

    5. 綠色建筑:在建筑的全壽命期內,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高效的使用空間,最大限度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質量建筑。

    6. 城市信息模型(CityInformationModeling,CIM):以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統(GIS)、物聯網(IoT)等技術為基礎,整合城市地上地下、室內室外、歷史現狀未來多維多尺度信息模型數據和城市感知數據,構建起三維數字空間的城市信息有機綜合體。

    7. 碳達峰、碳中和:碳達峰指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后再慢慢減下去。碳中和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

    8. 建筑信息模型(BIM):在建設工程及設施全生命期內,對其物理和功能特性進行數字化表達,并依此設計、施工、運營的過程和結果的總稱。

    9. 兩拆一增:拆除公共區域的違法建筑、拆除有礙開放空間的圍墻、增加城市綠地。

    10. 金角銀邊:指在城市建設過程中被剩余或在規劃設計中被忽視的空間,主要包括高架橋下空間、騰退閑置空間、公園邊角地、城市邊角零碎地等,這些空間分布廣泛、位置便利,開發利用價值極大。

    11. 一場一館一池兩中心:即一個體育場,一個體育館,一個游泳池,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和國民體質中心。

    12. 智慧多功能桿:由桿體、綜合箱和綜合管道組成,與系統平臺聯網,掛載各類設施設備,提供城市管理與智慧化服務的系統裝置。

    13. 項目+海綿:依托建筑小區、道路、綠地、停車場和雨水管網等載體,因地制宜地植入海綿城市理念進行統籌建設,最終實現多贏目標的建設模式。

    14. 地下綜合管廊智能監控“1+2+N”智能管理體系:即1個市級總控中心、2個區域控制中心、N個分控中心,構建全域監控管理和片區巡查管理相結合的智能管理模式。

    15.“八五”普法:是指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于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八個五年規劃。


    ×
    姓名: *
    電話: *
    地址: *
    備注:
    驗證碼: 看不清?點擊刷新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尤物|免费无遮挡无码视频在线观看|h无码精品3d动漫在线观看|人妻中文字幕在线|中文字幕亚洲精